水稻种植和养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然而小沙街道大沙社区的春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却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创了“稻鳖共生”的特色养殖模式。
稻田里怎样养鳖?在合作社管理员章裕迪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这片试验田,只见近10亩的农田有一半已经种上了水稻,水稻田四周是一条宽约1米、深约0.5米的水沟。章裕迪指着水沟告诉记者,800多只清溪花鳖苗就放养在这里。“这批鳖苗是在6月底投放的,等稍微长大一点,它们就会游到稻田里觅食。”章裕迪告诉记者,每只清溪花鳖苗只有150克至200克,等到立冬前后,个头大的鳖可以长到0.5公斤左右,这时水稻开始收割,甲鱼也将起捕销售。
“稻鳖共生”的养殖模式特殊在哪里?区农林与海洋渔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琴介绍说,稻鳖混养模式,稻谷不容易生病,鳖也比人工喂养的长势好、产量高。由于鳖对水质非常敏感,稻田里不能打农药也不能施肥,它们以稻田里的虫、螺、草籽等为食,后期工作人员将为其添加一些新鲜的小鱼、小虾。水稻则可以吸收鳖的排泄物,并在鳖24小时不间断的活动下,避免害虫大量繁殖,提升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是褐稻虱,幼虫会大量蚕食水稻叶子。现在把鳖放到水稻田里,有明显的防虫作用。”张琴说,“稻鳖共生”模式不占用农田,通过稻鳖共生供养,不仅使水稻发虫率远低于此前,同时还省去了除草、施肥、打药环节。优质水稻和野生的鳖,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目前,春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稻鳖共生”模式还处于试验阶段。待技术成熟、试验效果明显,区农林与海洋渔业局将在全区推广该模式。出处:定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