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县农业局组织渔业养殖户参观县内藕鱼(鳖)共生、虾蟹混养等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循环渔业养殖模式。“这一模式肯定是今后主流的养殖模式,对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都有好处。”县农业局水产站基层渔技指导员李万祈介绍道。
天子湖镇高庄甲鱼合作社是县内最早开展稻鳖共生的基地,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养殖规模都有100多亩。一亩田里,七分种稻三分养鳖,不施肥、不打药,投放的也是青虾、小杂鱼,不会对水质造成污染。而这样养出的甲鱼可以卖到20多元/斤左右,大米可以卖到8元/斤,亩产效益比单纯种植或养殖要高出至少1000多元。
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来自天子湖镇余石村的刘师傅非常高兴,但很快就偃旗息鼓:发展生态混养,就要在每个养殖池塘挖坑,每亩大概要300元左右,基础设施改造后,水稻收割只能用人工,又是成本,这一算下来,100亩也就多赚几万块钱,而且这中间风险大,自己资金不足,难以启动。
来自吟诗村的石师傅则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开展混养就要从头开始学一门其他种类的种植技术,同时又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生态混养对自己来说简直是“困难”模式。
当然,养殖户们没有把生态效益计算在内。据了解,如果单纯养殖甲鱼,池塘水深要达到2米,而稻鳖混养,水深只要0.4米,用水量可以节约80%。同时稻田不施肥用药,水体不受污染,水稻和甲鱼的发病率均有明显下降。
“这次组织参观,也是让养殖户们先见识生态混养的方法,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李万祈说,目前我县混养有1000多亩,但其中大部分是鱼虾混养,植物+动物的组合不多,而且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一些养殖户还不太接受,这一方面固然是单养模式还有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养殖户在养殖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还比较低。今后随着市场对水产品的要求提高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生态循环的渔业养殖模式肯定能够遍地开花。来源: 安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