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学会鉴定该项技术为国内领先
六年来,德清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县农业局农作站站长蔡炳祥带领一群人活跃在稻田里、虾塘里、鳖池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摸索出一整套稻田与水产和谐共处的浙北稻区稻鳖(虾)种养模式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技术。该技术是全市唯一一个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项目。
蔡炳祥和他的团队缘何能够获奖,项目的核心技术体现在哪里?为此,记者作了详细的了解。
技术成果 发端于一次惨败试验
在获得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项目之前,省农学会对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的“浙北稻区稻鳖(虾)种养模式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进行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稻鳖(虾)共生综合种养有关技术关键,居同类研究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稻鳖共生病虫草生态调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
“浙北稻区稻鳖(虾)种养模式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技术材料有厚厚一沓。材料里,记载着六年来,蔡炳祥团队所有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有稻鳖共生病虫草生态调控技术。
这项技术的发端,是一次2005年的稻飞虱大爆发。原来,水稻的产量要夺高产,首先就要解决病虫害,而病虫害的关键就是两种虫:稻飞虱和二化螟。2005年以前,稻飞虱防治很简单:用农药吡虫啉。这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屡试不爽的农药一路砍杀,从未失手。可是2005年,农民发现同样的吡虫啉突然失灵,本来用几滴药水下去就能杀死的稻飞虱,居然倒一瓶下去也疯狂滋生。稻飞虱大爆发的后果很严重,华东六省一市无一幸免,当年水稻减产至少三成。稻飞虱身上已有很强的抗药性,吡虫啉没效果了!这个事实让我县农技专家们大吃一惊:必须要有一种全新思路来对付稻飞虱了。
病虫草生态调控技术 到底咋回事
这项技术,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水淹害虫”。听起来似乎不复杂,其实里面的甘苦,只有参加科研的农技人员知道。
参与研究攻关的清溪鳖业董事长、稻鳖共生技术创制人王根连在实践中发现,用水来消灭害虫,与用甲鱼来消灭害虫一样,是可以做到的。种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水稻病虫害的控制,其中水稻褐稻虱的控制是最为关键的技术,控制了褐稻虱也就实现了水稻的高产稳产。稻飞虱一年可以繁殖好几代,一只雌虱一次要产2000个虫卵,到第四代时就能达到100万个,到最后农药也杀不光了。利用褐稻虱成虫产卵在水稻基部叶鞘内的特点,在褐飞虱卵孵化高峰前期,利用水生鱼类需要水,通过灌水浸没水稻叶鞘的方式,抑制褐飞虱卵的孵化,从而控制虫害。
“稻飞虱喜欢在水稻根部产卵,王根连在养殖甲鱼时放了水,把根部淹没了,它就没办法繁殖,因此在第三代以前就被消灭了。”蔡炳祥说,如果不是因为稻田里养殖甲鱼,这一招是无法想像出来的。控制稻飞虱的这一招,用专业术语来讲,叫“调水杀卵”。
那么,防治二化螟又是怎么做的呢?蔡炳祥说,二化螟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在本地稻田根部过冬。在它躺在稻根部准备越冬时灌水将虫蛹淹死,同时又在稻田里放养草鱼、青虾,这样可以解决稻田里的草害,一举两得。这一招防治二化螟的技术用专业术语来讲,叫“灌水杀蛹、以鱼抑草”。
蔡炳祥说,最让他高兴的不是得了奖,而是六年来,由该项技术研究产生的全套大数据,对我县发展稻鳖、稻虾共生种养技术起到的指导作用。作者: | 记者 朱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