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中心 |
|
一个淡水渔业大县的生态升级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04] 已浏览 1235 次 |
在太湖之南的湖州,有一个淡水渔业重点县——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17年,德清县21.4万亩的养殖水面创收32.9亿元,亩产值超过1.5万元,以青虾、黄颡鱼、中华鳖、翘嘴红鲌和乌鳢为主的水产品产量达13.6万吨。可以说,淡水渔业已成为德清农业的支柱,更是德清农民在市场中创业增收的主阵地。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下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2013年,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2017年,浙江着手剿灭劣V类水。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迅速实施并完成养殖尾水的治理,成为德清县淡水渔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全面完成全市60多万亩养殖水面的尾水治理,并在德清县先行试点。
经过一年的努力,德清县不负众望,全面完成尾水治理。日前,记者赴德清县采访,由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净化池、人工湿地、绿化配套等组成的一个现代渔业产业生态环境体系巳呈现在池塘边,静静地发挥着巨大作用。
治理尾水绿色渔业由此发端
截至目前,德清县共有1333个治理点、15.1万亩养殖水域尾水治理设施设备全面建成,养殖尾水实现了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大大改善了周边的河道及小微水体的水质,养殖场俨然成为一个休闲观景的湿地公园。养殖尾水经过处理后,总氨含量由4.71毫克/升减少到1.93毫克/升,总磷含量由0.268毫克/升减少到0.075毫克/升,达到地表三类水的水质要求。
以渔业养殖尾水处理为突破口,打好渔业转型升级组合拳,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是德清县绿色渔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德清县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一,为保证尾水治理效果,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干部担责。建立“塘长制”,推行“一个鱼塘一名干部”,实行“百名干部包千塘”制度。二是专人专管。规模自治场由养殖户自行管理,集中连片治理点,由村委会落实专人进行管理。三是管护监督。政府聘请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行政村负责人员、老干部、老党员等参与日常巡查和运行监管。
其二,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大力推广鳖稻共生(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行种养有机结合,保持生态平衡。着力推行流水槽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实现渔业生态健康发展。全市首家国内领先的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养殖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生产苗种可实现年利润1000万元,反季节育苗预计每年可为德清县养殖户增收1.2亿元。
目前,德清县在养殖尾水治理的基础上,着手推进渔业产业聚集区和渔业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渔业特色观光点、精品民宿以及渔家乐等旅游新业态,从而进一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全域推进打赢攻坚战
据湖州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娄显杰介绍,2017年12月,湖州市出台了《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推进渔场面貌景观化。根据渔场整体布局,按照主干道路硬化、塘埂护坡绿化、养殖水面洁化、养殖尾水达标化、管理用房标准化、休闲设施景观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实施渔场美化改造工程,实现生产管理用房标准化全覆盖,渔场塘埂绿化覆盖50%以上,养殖尾水处理率100%,建设休闲观光类美丽渔场20个以上,打造现代渔业美丽风景线5条以上。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湖州市结合实际,制定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即在水源地保护区,以高于SC/T9101—2007一级标准明确排放要求;在限养区、市控以上断面2公里范围水域,执行SC/T9101—2007一级标准排放要求;一般水域以高于SC/T9101—2007二级标准明确排放要求。
今年,湖州市全面启动“打赢渔业尾水治理攻坚战”,到2月底已完成1507个治理点、17.1万亩渔业养殖水域整治,养殖尾水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渔业养殖区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养殖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升,总结提炼出渔业尾水高效治理和长效运管的一整套机制,为全省全国提供可学、可看、可推广的湖州绿色渔业样本。
据德清县副县长周志方介绍,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纵深推进,德清县在湖州市率先完成温室龟鳖清零,共关停养殖场722户,面积119.97万平方米。2017年以来,响应省委省政府“剿灭劣Ⅴ类水”号召,德清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县域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作。以“调控总量、管控环境”为主线,不断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着力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着力打造全省、全国生态养殖标杆县。德清县作为尾水治理示范点,严格执行养殖标准,排放尾水水体透明度显著增加,悬浮物、总氮、总磷、COD等含量大幅下降,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科学设计美丽鱼塘并不贵
在和睦村坝斗港渔业尾水治理点,记者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虾塘、设施完善的尾水处理池、绿意盎然的湿地区。
下渚湖街道设立了渔业养殖尾水治理长效运维责任,并制定了美丽田园田长制,规定三名田长具体负责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管理用房长效管理、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日常性工作,田长分别由街道联村干部、村分管干部、日常管理员担任。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到建管并举,发挥渔业养殖尾水治理设施成效,助推剿劣提标和“五水共治”。
德清县农业局局长唐炜介绍,在这个养虾区,每亩利润可达3000元~4000元。在渔业养殖尾水处理上,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受益方出一点、政府奖一点,保障运维资金的到位。核算下来,养殖户每亩池塘仅需承担50元~100元。按照统一规划,下渚湖街道每800亩养殖池塘配备50亩的废水处理面积。
养殖池塘的尾水在通过生态渠道(管道)加絮凝剂后到达沉淀池,沉淀池主要用于养殖尾水的沉淀处理。养殖尾水进入沉淀池后,须滞留一定时间,使水体中悬浮物沉淀至池底,同时,在沉淀池中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水生植物的浮床,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盐。
之后,到达曝气池。在池底安装曝气管,通过底部增氧的方式,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同时,可在曝气池中加入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
然后通过过滤坝,进一步滤去水体中的悬浮物。将曝气池与尾水处理池间的原有堤坝改造成过滤坝,在坝体填充大小不一的滤料,滤料选择细沙、鹅卵石、碎石、棕片等,过滤坝前安装拦网。
最后经过生物净化池,通过安装吸附毛刷和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类各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并可在生物净化池中放养少量的鲢、鳙鱼,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一般来说,藻类占总处理面积的30%。
连接生物净化池的人工湿地,面积达20亩,利用湿地内原有的水草、水葫芦、莲藕等水生植物,以及养殖田螺、河蚌、鳙鱼等水生生物,吸收和吞吃尾水中的富余物质,通过系统处理,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据了解,为建设好美丽鱼塘,德清县今年还安排了3500亩护田林。
《中国渔业报》本报记者胡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