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中心 |
|
沃野展新姿 风景这边好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3] 已浏览 1164 次 |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2月23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二个工作日,省委书记车俊来我市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对我市乡村振兴作出充分肯定。紧接着第二天,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车俊6次表扬我市的做法和成效。
回顾我市“三农”发展,近几年走的是不平凡的征途。2017年,我市最新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十,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位于全省第五,全市农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产业转型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盛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现代农业之路要怎么走?近年来,“规模化”是一个热词。
过去几年,我市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强镇建设。如今,“生态休闲农业带”“万亩美丽花园”“万亩彩色苗园”“万亩魅力果园”和“万亩生态桑园”的“一带四园”产业格局日渐清晰。据悉,我市农业生产规模化比例已由2012年的28.74%提升到目前的67.72%。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龙头带动,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已有农业上市企业2家,农业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家、家庭农场276家,为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挥了有效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是规模化生产强有力的后盾。走进我市的田间地头,被改变的不只是被时代淘汰的陈旧农具,现在,无人机等先进机械渐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物联网技术、农业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也逐步得到推广。这还是你熟悉的农田吗?如今,全市农业设施大棚和喷滴灌面积分别由2012年的1.42万亩和1.39万亩发展至目前的2.6万亩和5.24万亩。2012年以来,共推广现代农机3463台套。就在科技化助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市农产品也在向优质转型。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多管齐下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如破竹,进一步增强发展实力靠谁主导?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最大区别,就是从事农业的人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懂农事、会管理、善经营、有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我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160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750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686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39人。
生态宜居 村庄环境美景无限
走进海宁的农村,整洁的村道令人眼前一亮。原先,喝完的饮料瓶随手一扔,嗑完的瓜子壳顺手一丢;如今,家家户户门前配备两个垃圾桶,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做好垃圾分类,护美生产生活环境,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许村镇科同村村民沈先生说。
截至目前,全市178个行政村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开展垃圾分类农户13万余户。据统计,眼下我市每天收集可堆肥垃圾量约130吨,按照13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每天收集可堆肥垃圾量约1公斤,人均减量约0.24公斤/天。
垃圾分类只是我市大力推进农村污染治理的其中一步。过去几年,在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中,我市1.19万户生猪散养户、380万方温室甲鱼和5家奶牛场全部关停退养;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新增受益农户数达9.39万户;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现已建成一星级美丽乡村170个、三星级美丽乡村31个、五星级美丽乡村12个。
“老板,再来一杯拿铁。”春日的周末天朗气清,在丁桥镇新仓村梁家墩的咖啡馆里,游客留恋其中。就在去年,这里有了民宿、主题咖啡馆和花海等特色项目,慢慢完成了从一个普通乡村到一个精品乡村旅游点的蜕变。
无独有偶,黄湾镇(尖山新区)钱江村在星级美丽乡村创建中,通过多年培育建设,形成了以水果采摘、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冷冰坞·慢谷”。现下,冷冰坞驿站、岭下人家、白鹤山农家小歇等乡村民宿、农家乐迎来四方游客,为村民收入来源拓宽渠道。
而这一切,是来自自然的禀赋,美丽的赐予。2017年,全市农家乐及休闲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2.35亿元,比2012年增长182.4%。
海宁农村的美,体现在外,也显于内。这几年,我市积极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选树各类最美人物1100余名;推动核心价值观普及,设置各类公益广告8万多平方米;推动农村志愿服务,制定发布《海宁市节俭办酒公约》;推动文明家庭建设,全市八星级文明家庭普及率已超过90%。
城乡融合 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升
今年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靠改革弥合城乡差距。
去年12月底,在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一场特别的交易会引来多方关注,海洲街道东长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这里“拍卖”部分股权,这是全国首例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进平台交易。成功竞得的村民宋金龙兴奋地表示很看好合作社未来发展,“合作社富了,我们手里的股权就更值钱了。”
据了解,我市已全面完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去年,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入全国改革试点,并以此为契机,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机制。而产权交易上的突破则是我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
农兴民富仓廪实。近年来,我市不遗余力地加强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7年,全市182个村(社区)中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社区)136个,占总数的74.73%,其中500万元以上13个。村强带动民富,去年全市有28家村股份合作社共向村民分红2315.63万元。
城乡融合,还需要消弭差异化的公共服务。来到长安镇(高新区)兴城村新村点,儿童乐园、足球场、健身步道……完善的配套设施不禁让人为这里点赞。“晚上吃过饭,我们都爱来这里散散步。”兴城村村民庄忠林笑着说。
与兴城村一样,如今,在我市农村,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小公园、休闲绿地,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休闲锻炼;越来越多的农户搬进了新村点,过上了“城里”生活;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卫生院承接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全覆盖”……从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到社会生活,我市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正被一一满足,生活幸福指数“噌噌”往上升。
近年来,我市通过见缝插绿、有机更新、加快边坡荒地复绿以及拆违复绿等方式,新增农村公路绿化面积。同时,进一步完善沿线配套设施,实现农村公路绿化、安保设施、指路体系3个“全覆盖”。据悉,我市农村公路亮化全国领先,荣获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称号。
数说“三农”
2017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4.56亿元,可比增长2.3%;实现农业增加值23.19亿元,可比增长2.1%。
201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61元,增长8.1%,收入绝对值是2012年的1.69倍,全市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1.94:1缩小至2017年的1.72:1。
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超25亿元,新增绿化造林面积8万余亩。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27%,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市已有农业上市企业2家、农业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家、家庭农场276家。
2014年启动土地流转经营权办证工作并赋予权证抵押权益,已累计为农户抵押融资超5000万元。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7年底合同签订率达95.01%。《海宁日报》记者 凌姝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