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中心 |
|
所有操作只要手指一点 水产养殖尾水有了治理新模式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6] 已浏览 1265 次 |
“只要打开APP,就能清楚地看到泵房曝气池等治理设施区域运作画面,还可以远程控制开启、关闭曝气设备等程序。 ”4月12日下午,在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和睦村的坝斗港尾水治理点,日常管理员小姚一边在手机上熟练操作,一边向记者讲解这种治理新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该街道首批治理示范点之一,坝斗港已经完成智能监控系统建设,“进水口——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人工湿地——出水口”整套治理流程均安装了360度高清摄影头,现场运维情况可以实时传到街道“一室四平台”指挥室,实现全程监管。“通过监控系统,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实时查看、操作,掌握治理点长效运维情况。”街道农业发展科副科长姚良介绍,目前首批12个示范点正在建设中,接下来还将向辖区46个治理点全面推广。
据了解,鱼、虾、温室甲鱼等养殖业曾为湖州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一定贡献,但高密度放养养殖模式以及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排,导致水质受到严重影响。“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湖州一方面不断调整养殖产业结构,一方面重点整治养殖面源污染。
除了科技手段,“生态疗法”也成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利器。姚良告诉记者,各养殖区“两坝四池”尾水处理系统已全面完成,通过“两条过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人工湿地”的治理模式,利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确保养殖尾水能够循环再利用或达到排放标准。“我们根据治理点地形,充分利用原先废弃的沟渠、池塘等,修建‘两坝四池’,投放水生动植物和有益菌类,在治理尾水的同时打造一处处湿地小景。 ”姚良表示,尾水治理不仅能够净化环境,还能大大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渔业养殖提质增收。
记者了解到,目前德清县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尾水治理和渔业转型经验,今年将率先全面完成尾水治理任务3万亩。全市范围内,今年力争完成尾水治理22.54万亩,明年计划完成尾水治理20.66万亩,确保尾水治理无死角、全覆盖,全域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达标排放。出处:湖州晚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