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崇湖渔场东北湖分场又迎来一批蓝色大罐,鱼塘边上,实验罐体正在进行吊装作业,一排排精致的罐体格外吸人眼球。
湖中放大罐,这是做什么用的?“养鱼。”该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教授笑意满满地介绍。“罐体养鱼技术是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的一种,其原理是在养殖池塘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圆桶式养殖容器,桶外种植水草或挺水植物用于净化水质,桶内养鱼,同时在养殖罐底安装排污设备,回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可做到养殖废水零排放。”
何绪刚介绍,为了保证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该罐体全部使用食用级原料定制加工而成,“每个罐体高3.1米、直径4米,可容放25立方米水。罐体每个造价5000元左右,可使用10年以上,投产后每个罐体可达到1吨的产量,平均每亩鱼塘可以安装6个罐体,年产量高达6吨,是普通精养塘亩产量的6倍。”
2017年,何绪刚在公安县崇湖渔场开展池塘循环水圈养模式试验,引进了罐体养鱼技术。今年,该模式基本成熟。“罐体不挑池塘面积,能放下圆柱体就行,模式是循环水,能改良水质难题,不外排也不用加注外源水。”何绪刚介绍,该模式只要是吃食性鱼类,不论品种与规格,均可养殖。
水塘改罐养,鱼的品质会受影响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何绪刚回答,实践证明,不但不影响,鱼的品质还有所提高。“由于能及时集污排污,养殖水体可保证在Ⅲ类水质,鱼类土腥味基本去除、病害发生率降低70%以上、鱼药使用量降低80%以上,鱼的口感更佳。”何绪刚说,去年每个罐体产量达1320斤,且不论季节均可按需捕捞,实现错峰上市,市场供不应求。
公安县水产局局长徐永朝认为,该模式解决了渔业生产和渔业生态的矛盾,“以往,水质改善都通过投入化学制剂或者生物制剂来实现。这种模式除了净化水质,还起到节水减排作用。鱼苗发病率下降50%左右。”徐永朝说,在该模式的作用下,渔场节水减排可在40%以上。
健康养殖,重在生产环节,水质改良是第一步。与此同时,崇湖渔场从鱼苗选择、投入品使用、市场准入准出以及规范操作标准等入手。如今放眼渔场,标准塘、清水沟、健康鱼、水泥路、风景树、小洋楼,已成了崇湖新渔村的真实写照。来源: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