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渔浦”二字,之于我区义桥镇,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这里曾是水上物流运输的重要节点,更被认定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之一。
为了进一步留住渔浦文化,在2008年,义桥镇为“渔浦”等9个品牌注册了商标。今年8月,又为“渔浦”等9个商标续展十年,并正在办理“渔浦”等有关网络域名的注册登记工作。
擦亮“浙东唐诗之路源头之一”金招牌
为擦亮“浙东唐诗之路源头之一”这块“金字招牌”,2012年,义桥镇举行了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唐诗研究大家对“浙东唐诗之路”首次明确其起迄点。
通过这次研讨会,越来越多萧山人了解到,原来一千多年来,就有240多首古诗描述过“渔浦”这个地方。李白、苏轼、陆游、白居易、孟浩然、谢灵运等100多位古代诗人,都曾诗颂渔浦的壮美景色。
据悉,仅《义桥镇志》收录的渔浦诗词,就达143首(篇)。为延续文脉,义桥镇在渔浦古埠头建成渔浦公园。如今伫立“渔浦”石碑的地方,成为周边志愿者活动地、青少年第二课堂,甚至外来游客的必到之处。
打造“寻找义桥记忆”的新窗口
在“渔浦”等品牌通过注册商标等形式宣扬起来前,很多萧山人都不知道,如今沉寂,甚至有些破败的义桥老街,在其鼎盛时期,曾有店铺、作坊、驿馆、酒楼等300多家商号、40多家过塘行。
在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刘宪康看来,“渔浦曾是浙江地区一条重要的水上经济走廊”。因为此处外江与内河相通,不少旅客、货物在此中转,进而进入诸暨、宁波等地,这也让渔浦的商贸繁荣,并孕育出独特的“一包四崇”精神内涵。所谓“一包”即包容的文化,“四崇”即崇商道的文化,崇诚义的文化,崇节孝的文化,崇学业的文化。
眼下,义桥镇开启了一场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集镇建设上,就要打造一个涵盖 “一包四崇”精神的核心展示点。这个点,就确定在一度沉寂的商业老街。计划通过两年时间,恢复河道,修缮老建筑,新建渔浦牌坊、古戏台、渔浦文化展示中心等,打造成“寻找义桥记忆”的窗口。
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渔浦”
这个月,义桥镇经营管理部门忙着一件事情:为“渔浦”等商标续展十年,让这一品牌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根据“渔浦”等商标的注册范围,义桥在广告、运输、观光旅游、文娱活动、养老院、咖啡馆、茶吧、商品包装、码头等领域,拥有专用权。
从注册到续展的十年间,“渔浦”这一品牌已经在萧山、杭州甚至省内外家喻户晓,成为义桥文化的特有标志。而孝义人物、重教家庭、诚信企业的评选,村级品牌、文化礼堂、美丽乡村的建设,也使得渔浦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宣传载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探访。这里接待过来自杭州主城区的学生,接待过省外的学者,甚至有海外的旅行团队因为诗词中的美景慕名而来。
“渔浦是义桥镇独特的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义桥镇党委书记李自钧说,弘扬渔浦文化,让越来越多人了解“渔浦”,是凸显义桥特色、打响义桥品牌的最有力载体。信息来源:萧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