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望天田”“斗笠田”“冷浆田”变成了“万亩田”“吨粮田”“高产田”——
5.6亿亩高标准农田是这样建成的(乡村观察)
核心阅读: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统筹整合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结合高水平利用,有效提升农田质量和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冬的田野,江西省永修县三角乡的万亩籼稻田基地在收割完毕后又投入了秋冬种之中。随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冷浆田”,变成了“万亩田”“吨粮田”“高产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已逐年得到改观。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5.6亿亩,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正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
高标准建设
规模、绿色、“智慧”成为农田新底色
江西省安义县长埠镇属于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村推进核心区,在建设点放眼望去,只见田块平整、道路通畅,农沟均为土质沟,排水中心沟采用六角空心植草砖进行生态护砌。一场细雨浇淋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的土腥味。
“县里建设高标准农田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尊重民意,从提地块、审方案到验结果,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二是因地制宜,宜稻则稻、宜蔬则蔬、宜养则养;三是生态高效,扩田便于机耕,表土剥离回填,并建设生态沟渠。”安义县县长彭开先说。
江西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介绍,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以来,全省建立了“省级统筹整合、县级集中使用”的农田建设资金管理新机制,根据平原、滨湖、丘陵、山区不同地形,确定亩均财政投入标准为3000元。去年已投入资金8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90万亩。在工程质量上,围绕“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建设要求,严把设计关、施工关和验收关。
“以前都是零碎地块,一块地只有5、6分,现在每块地是标准的5亩,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光机械化这一块,每亩就能节约耕种成本50到70元。”永修县周坊村村民蔡恒强说。去年,永修县在昌九快速通道两侧集中连片打造三角、九合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面积2.34万亩,项目总投资3542万元,涉及水丰、红旗、联群和周坊等村。蔡恒强家流转的600亩地被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在保证灌排通畅的基础上,实现了耕地的规模化经营。
“建设时,秉承生态环保、高效节水的设计理念,大量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永修县农业局局长、县高标准农田办主任戴熙良说。据介绍,三角乡1.32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采用PE管输水,能提高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蜂窝状混凝土预制板植草护坡新技术,控制水土流失,降低后期维护费用;还引进新型树脂材料闸门,经济、环保、耐用。
位于九合乡滩溪镇的万亩全智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点,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工。作为智慧农田的样板区,这里的耕地采用数据处理信息化、灌排自动化的全智能操控系统。戴熙良说,系统由专业管理软件、遥测终端、通信网络等开发集成,能够提供田间实时水情数据,方便现场管理人员对灌排水系统相关的闸阀进行准确、可靠的运行控制,并与上级管理单位实现数据共享。
高水平利用
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
“别看它要冬眠了,力气大得很。”在云山集团凤凰山稻鳖共生生态种养基地,稻农从刚没过膝盖的水里捞出一只甲鱼,翻过来放在地上。只见甲鱼四肢一撑、头一顶,没几秒就返回了塘里。
据介绍,这里的甲鱼养殖品种为鄱阳水系野生中华鳖,选用适合稻鳖共生的高档优质常规品种“赣晚籼38号(外引七号)”。“甲鱼在田间活动范围大,接近野生状态,还能吃田间害虫。”江西云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潘海涛说,种稻基本不用农药,稻米的品质也提高了。
稻鳖共生的经济效益可观。潘海涛介绍,在这种模式下,亩产稻谷约450公斤,全生态甲鱼75公斤;每亩产值1.5万元,纯收入可达6500元,是常规种植效益的4倍以上。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了周边农户的种养积极性,土地流转面积也逐年扩大。
目前,全国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大约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大约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还把先进管理理念、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引入乡村,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为实现高标准农田高效利用,安义县长埠镇项目区由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整体流转。公司在安义县流转土地2.1万亩,托管土地5.5万亩,以“稻油轮作”为主要模式,推动油菜院士工作者落户项目区,促进农产品科技和附加值双提升,打造集“产学研功效”为一体的绿色优质稻油产业示范区。“再生稻种一茬收两季,5—18元一斤,今年的稻子早早卖完了。如果以后全是这种好田,那托管经营就更有优势了,农民不愁赚钱。”公司董事长、全国种粮大户凌继河说。
据中科院典型调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亩可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提升率为56.4%;项目区平均每亩地块增值231.1元,提升率为48.1%。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只要管护得当,基础设施可以有效运转15年以上,成为各地保障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受益的坚实基础,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要求管理
理顺管理体制,集中整合形成合力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田建设现场工作会上,各地分享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上的特色经验。黑龙江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同步制发,四川省开发省级高标准农田数据查询系统,江苏泰州探索市场化融资建设高标准农田模式。
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江西省2018年度290万亩高标准农田已陆续开工。胡汉平表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财政补助标准不高、新增耕地认定难、建后管护落实难等现实问题。
记者从现场工作会上了解到:在全国范围内,有的农田建设仍处于低水平整治阶段,总体规划标准和建设标准偏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有的受地域气候限制,建设有效工期短,进度较难掌控;有的沿海地区,经过多年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连片、可供开发的面积越来越少。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农业农村部新设农田建设管理司,履行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职责,承担耕地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参与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现场工作会上表示,这次机构改革将相关部门农田建设职责整合,列入农业农村部职能,新设农田建设管理司,将切实改变过去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
集中力量开展农田建设。农业农村部将统一下达农田建设任务清单,推动从中央预算源头上对原有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设立农田建设专项。积极指导各地加快理顺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统一建设内容和要求。优先将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来源:人民日报 (郁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