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龟鳖文化 |
|
秋访碧岩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30] 已浏览 2332 次 |
一条发脉于东天目的苍龙绵亘向北,匆匆赶赴亿万年前的山盟海誓,在长兴东南三十里云腾水欢,幻化为一山一湖,这才有了弁山碧岩雄峙于太湖南岸的壮观。
史称“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这大概与它占尽一方风水有关。弁山之名便是它的形象代言,其“山势如冠弁,相看四面同”。清同治县志载:“弁有三岩,曰秀岩、云岩、碧岩,惟碧岩最胜”。弁山主峰云峰顶海拔521.5米,碧岩隐身云峰北麓,因“岩石累峭于山腰,望之苔藓绣错”得名,自宋以来为长兴著名风景名胜。
2009年10月,我选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前往弁山碧岩,想让难得的假日沾一点大自然的清新养分。这是我的第二次探访。2002年金秋十月,曾与友人一道登上半山,因天色向晚不及而返,尤其未能亲见苏轼在碧岩所题的“清空世界”真迹,一直无法释怀。
站在山下的森森林莽边缘,举目望去,苍翠的山峰与白云相依,漫山绿浪随风起伏,一派秀色宜人的大气象。山脚绿树翠竹环抱之间,香烟缭绕,一座庙宇气势恢弘。
自古名山僧占多,相传弁山史上有“三岩六洞九寺十三院,七十二座土地庙”。眼前的庙宇,是自1998年恢复重建的碧岩禅寺,碧岩禅寺原名“碧岩精舍”,宋淳初(1241年)始建于海拔300米的碧岩,历经了近800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它走下了830级青石台阶,依山势居于入山道旁,不失为我佛与时俱进亲近众生的胸怀和姿态。其实,重建的碧岩禅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禅林,分上、中、下三院。上院有金殿居于“碧岩精舍”旧址,中院有药王殿居于半山,过了下院的游人和香客,无论上山还是下山都是走向碧岩禅寺。
山道已修缮一新,铺上了规整的长条石板,踩上去发出空空的声响。这让我怅然若失,想起七年前走过的古道,残缺不全的青石夹杂着黝黑的卵石,石面光滑闪亮,间有苔绿鲜明,每一步都感觉是踩在了几百年的历史上。好在重修的山道在降低行人劳顿时,充分保留了“拾级而上,每50步一折,径26折,共32盘旋”的原貌,沿途绿荫夹道、曲径通幽、路转而景出,耳畔泉声淙淙、鸟语传情,使人流连缓行。最让人倾心的,莫过于山壑中幽深的原始密林,处处是蓬勃的巨大乔木和葱葱郁郁的藤本植物,一些自然老死的枯木很随意地躺在山涧边,身上仍缠绕着执著的藤萝,它们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狂野神秘气息。这样的景观在今天的江南水乡是难得一见的,即便是为了看它们一眼,也绝对是不虚此行的。
登上半山,始见危峰峭立,怪石嶙峋。药王殿坐落半亩见方的石崖顶上,左侧的山涧边有一座半山亭,静静地守着一方清澈的水潭,坐在半山亭中,投石问水波澜不兴。
这里有一个很精彩的故事。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弁山,遇见拾了一只大甲鱼的樵夫,急忙上前指点迷津:此为铁蛇鳖,人食后必死无疑。怎奈大仙家的好意被樵夫当做了“小忽悠”,回家依然将毒鳖烹而食之。次日,樵夫又上山砍柴,吕仙大为惊奇,上前不耻下问:食鳖否?樵夫瞪眼吕仙:与乔葱同煮,味美至极!吕仙满腹疑惑,取出百药箱中的仙书乱翻一气,竟找不到“乔葱可解铁蛇鳖之毒”的记载。堂堂仙家不如凡夫俗子,一气之下将百药箱狠狠地一摔,顿时,一粒粒散落的仙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弁山盛产名贵药材不假。曾在洪桥镇拜访过一位采药老人,亲眼见到他采自弁山的诸多“宝贝”,其中一只巨型灵芝大如扇面,重达2公斤。这个故事派生出的实证,便是百姓为感念吕仙所建的药王殿,每年4月14日吕祖诞期香火最为旺盛。试想,殿中还应供奉一尊真神,就是让吕仙自愧不如的樵夫,大概仙家不会有什么意见。
自半山而上,山道越来越陡峭,石阶成梯,转折于野菊烂漫、秀木林立之中。山色与半山之下有明显差异,虽时在仲秋,感觉却是秋意已浓,山间连片的林木染上了悦目的红黄二色,夹道的梧桐不知何人所植,它们等不及凤凰来巢,将落叶和果实厚厚地铺在了石径上。中国梧桐的果实十分奇特,生于夏季的圆锥花序到秋季裂开呈小艇状,五个豌豆粒般的分果列其边缘。一路拾捡着梧桐果,脑海里浮现出儿时在老家取梧桐果炒食,满室飘香的快乐情景,这让通往碧岩的余下行程平添一份趣味,竟不觉山道奇险。
峰回路转,头顶悬岩之上的碧岩禅寺上院金殿真容乍现。一须发斑白的长者正拾级而下,恍如隔世遗民,相逢互致问候,得知是当地守山护林的村民。向长者求教,称:已进入了碧岩景区风光极佳之地,主要景观有珠帘水、瀑布泉、龙口,称为“碧岩三绝”。
龙口是镶嵌在悬岩上的天然洞穴,一条羊肠小径连着上山的主道,几十步便可抵达。洞口有一巨石,生满了苔绿,洞內可容数十人,置身洞中向外,视野十分开阔,群峰一览无余。移步换景,站在山道上回头再看,张口吐舌,形态逼真,龙口之名确实不虚。
碧岩禅寺金殿居于龙口之上。大自然鬼斧神工,硬是将峥嵘的危峰削成了平顶,腾出了一块足以让神让佛让人钦羡的风水宝地。“四面云岚合,一龛金壁传”,几百年前碧岩精舍的无限风光已化为时空中的怀想,眼前重建的碧岩禅寺金殿翘檐建瓴,金碧辉煌,又开创出坐拥云卷云舒,广纳四方香火的盛世气象。金殿之后有一个浅浅的水潭,史料记载为古人所称之“龙眼”。“龙眼”至今保留二奇,一奇为天然生长的高山芦苇,二奇为死而复生的无尾螺。想来,高山芦苇与山下太湖边的芦苇荡必有着姻缘联系,而无尾螺则需要追溯古老的传说来证明身份。据传,某年某月某日,有香客带了一碗烧熟了的螺蛳上山拜佛,原打算中午佐餐之用,但受佛家教义感化,逐将螺蛳“放生”于“龙眼”水潭中,谁知沾了仙气吃了仙水的螺蛳竟奇迹般地复活了,从此在潭中幸福地生长繁殖,至今仍是奇特模样。
从金殿取道向左,行走在险象环生的深壑边沿,小心翼翼地挪动百步,猛然感觉凉气袭人,便到了真正的碧岩。青山之腹上仿佛被天神劈了一斧,呈现一方约50米高的峭壁,岩层阴阳嶙峋犬牙交错,裸露的岩面大多被墨绿的苔藓包裹,岩缝的间隙则被翠绿的蕨草所填补,望之蔚然生秀如一幅锦缎丝绸。在明媚的阳光透射下,从岩崖中渗出的清泉似一串串断线的珍珠飞垂而下,它们溅落在石径上,合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珠帘水了。走近珠光闪闪、璀璨炫目的石壁,欣然以手接泉,却被清冷的泉水“烫”了一下,凉气沁入掌心,始觉石壁上古人所刻的“寒泉”二字大有深意。瀑布泉在珠帘之下,其承接珠帘汇集之水,形成一股清流倾泻而下,飘忽如一道白练,直泻幽深的山壑,倏然消失在翠竹丛中,隐隐传来空谷回声。如果是在雨季,瀑布泉必然有另一番让人惊叹的气势。
在岩壁上细细搜寻,始终不见苏轼的题字,正疑惑间,猛回头看见来路的崖畔竖立一块巨岩,“清空世界”四个大字分外醒目。这就是苏轼留下的真迹吗?它已被涂上了大红的漆色,让人感觉少了一份被时间磨损的沧桑。然而,它毕竟还真实地存在着!
站在巨岩前,怀想900多年前的那个时刻,东坡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寻访至此,又是以怎样的一种状态挥毫泼墨。或有闲情逸致,寻访名山秀水,挥洒名仕风雅?或朝圣礼佛,而佛居高山,虔诚仰叩而至?或纯粹如我,为了亲近自然,活动筋骨……
这真是一个问题。对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而言,他与碧岩结缘留下题字,很容易让后人联想为墨客的闲情、名仕的风雅。其实这是误会。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冬天,苏轼初登弁山,是专门赶来勘察太湖水患的,其后他又三次到过湖州,为治理旱涝之灾踏遍了太湖堤堰,并多次登上弁山。1079年(元丰二年)5月苏轼调任湖州太守,三个月后就因“乌台诗案”遭陷入狱。可以想见,苏轼登高望远所系,有山下受难受苦的民生,更有政治风口浪尖上的内心波澜。同样可以想见,在弁山苍茫古道上行走的苏轼是步履沉重而匆忙的,驻足碧岩的苏轼是目光沉郁而焦灼的。他挥毫写下“清空世界”,当是一种祈愿也是一种寄托,其潇洒自如的气度与乐观旷达的境界,却是后人难以想见的。
在苏轼之前,确实也曾有文人名仕偶尔造访作诗赋词以示风雅,但弁山碧岩还算不上很有名气。当苏轼题下“清空世界”之后,寂寞的山谷不再寂寞,这与自宋以来碧岩为长兴名胜是相符的。所以,苏轼的这一笔十分重要,让碧岩从此有了一种让人仰视的高度。
驻足在碧岩的高度上,心旷神怡。俯瞰群峰阴晴相映,枫红竹绿幽谷传情,太湖之滨河港纵横田畴金黄,丰饶的鱼米之乡历历在目。极目远眺,太湖风光尽收眼底,茫茫湖水雄浑浩荡,船帆点点峰影隐约,水天相接处融为一色,而头顶的清空更加博大高远!来源:长兴新闻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