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协作、基地保障、全程监管’工作机制。
昨天上午,北京市东城区、通州区等区政府分别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唐山市,天津市武清区、宝坻区等食品产地政府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协议。今后,产销两地将共同建立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其中以湖北省潜江市为起点,由当地政府开展基地监管和抽检后,持代表产地身份和安全品质的“一票通”直接进入簋街餐馆和大洋路等批发市场。
北京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超九成食品由外省供应,以往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措施是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口,对市场上的食品开展监督抽检并对不合格食品予以退市下架。合作机制建立后,监管关口前移,即由生产地区政府从生产源头对食品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环节实行日常检查、监督抽检,建立合格食品产地准出制度;产销两地政府密切协作,从生产源头和市场销售两端对基地、企业开展飞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风险及时采取市场控制和信用管理措施。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2017年,北京市重点食品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8.8%。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开展的满意度抽样调查中,首都市民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86.7%,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各省市食品安全考核评价中,北京市连续四年居于全国领先。
北京将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协作、基地保障、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全过程治理体系,织密织牢从种植养殖到餐桌消费的全链条、全覆盖防控网络,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
根据相关工作计划安排,到2019年底之前,北京市重点食品的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覆盖率将分别实现果蔬70%、猪牛羊鸡肉60%、禽蛋和水产品50%以上。2021年年底,冬奥会举办在即,食品生产供应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格局将全面形成,基本覆盖北京市场上的各类食品品种。来源: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