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面环山的云和湖旅游风景区内,清江鳖业石浦基地依山泉小溪而建。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稻田和池塘里,远近闻名的生态中华鳖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鳖王”卜伟绍,这个年仅38岁的回乡创业大学生摸索出了国内首创的温室加外塘加网箱(稻田)的“上山下乡”的“三段式”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出的生态中华鳖个个野性十足,无泥腥味、无药残、体色自然,备受市场青睐、酷似野生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华鳖的养殖一度在处州大地兴盛一时,三四百元一斤的亲鳖一度“洛阳纸贵”,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华鳖的价格暴跌至几十元,大批养殖户黯然退出了市场。
然而就在龟鳖养殖几乎被人遗忘的时候,卜伟绍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头扎进了中华鳖的生态养殖技术摸索中,在浙江海洋学院萧山校区淡水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卜伟绍就一直和甲鱼打交道,先是在多家养鳖场打工,后来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在当时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冒着险些被父亲赶出家门的风险,他放弃了待遇不错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建了全县第一家从事龟鳖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被称为 “上山下乡”的中华鳖“三段式”养殖模式,这一课题还列入了2010年省科技厅的科技计划项目,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鳖王”,经过“上山下乡”养殖的生态鳖,价格节节攀升。
“当初选择返乡创业,主要是冲着家乡山好、水好的生态优势,而且生态鳖养殖市场,刚刚经历了价格暴跌,市场处于空白期。”卜伟绍说,他想把自己学习的养鳖技术,带回家乡施展一番。
从2006年开始筹划,2007年在紧水滩镇石浦村租赁土地开始养殖基地第一期工程建设。经过四个多月的连续建设,卜伟绍建成了2500平方米的标准养殖温室,顺利放养了12万只小鳖苗。可一年之后,由于养殖出来的鳖卖相不好,拿到市场上鲜有人问津,这给了沉浸在创业理想中的卜伟绍当头一棒,是进还是退?经过认真总结经验,卜伟绍选择了继续前进。他决定改变传统的养殖方法,摸索出一套既能充分发挥云和生态优势、又符合市场要求的养殖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卜伟绍找到了浙江万里学院钱国英教授等水产专家,在水产专家们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下,逐渐摸索出了国内首创的温室加外塘加网箱的“三段式”养殖摸索。
卜伟绍告诉记者,“三段式”养殖模式即“温室+池塘+水库网箱”的养殖模式,通过第一阶段的稚幼鳖温室培育期、第二阶段的鳖种土池微流水养殖品质优化期和第三阶段的成鳖水库网箱养殖品质精品化调控期的合理配套,形成了一套先进、完善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实用技术,把现代设施渔业技术与生态养殖方式结合起来,提高中华鳖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和产品质量。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卜伟绍又根据云和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对“三段式”养殖模式进行了创新,摸索出中华鳖生态养殖新技术,在海拔一千多米的云和梯田高山山区实施中华鳖 “温室+外塘+稻田”三段法稻鳖共生流水养殖模式,这使得中华鳖身价迅速飙升到了温室鳖的10倍、池塘鳖的5倍。
卜伟绍带领着乡亲们一同致富。目前,加入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增加到了55人,合作社年产值达305万元,合作社还带动全县稻田养鱼、稻田养鳖、养鳅、田螺等约1300多户,面积4500多亩,年产量约67.5吨,产值270万元,利润约120万元,户均增收923元,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