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理念导向,强化总体设计。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总引领,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一是在战略决策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先后作出建设生态市、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设立湖州生态文明日的决定,今年初召开的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全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生态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意志。二是在发展引领上,以政府名义先后制定出台了《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提升温室龟鳖养殖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委托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编制“十三五”现代农业规划,把生态理念融入到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三是在工作推进上,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一起抓,倒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同进步。
二、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发展方向
明确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倒逼各项工作深入推进。一是在总体要求上,以“源头减量控害、过程清洁生产、终端循环利用”为主线,构建六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建立完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产品优质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为全省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二是在基本原则上,坚持整市推进、突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构建“农牧对接、农渔共生、农林结合、农游共享”的发展模式。三是在具体任务上,到2017年,完成10万亩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氮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6%、9%,畜禽粪便、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98%、95%,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与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5%,在全国提前3年率先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
三、坚持问题导向,锁定突破重点
“一控二减四基本”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七个突破重点,按照“一项突破重点,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工作要求,对七个突破重点进行分解落实,做到全域分头突破、整市全面推进。一是在紧急突破点上,拉高标杆、全市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对空气质量和水环境影响直接,社会高度关注,是当前急需解决和突破的重点难题,我们自加压力,实行市域全面求突破。二是在重要突破点上,县区试点、分头突破。农业节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类难题属重要突破点,由县区结合区实际,各自选择一项,实行县域试点求突破。三是在非全域性突破点上,乡镇试点、先行启动。各县区非全域性推进试点突破的难题,须选择1-2个乡镇试点,实行乡域局部求突破,为明年全县启动积累经验。如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理试点县区在德清和安吉县,其他县区必须选择乡镇搞试点。
四、坚持创新导向,强化机制建设
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导向,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才能稳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源头管控机制。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水产养殖禁、限养区》,实施农业养殖项目准入、总量准入、空间准入“三位一体”准入制度,建立新上项目专家预评估、“环评一票否决”等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具备生态消纳条件的养殖项目。二是建立考核督查机制。将生态循环农业纳入县区综合考核、“五水共治”和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出台了《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工作考核评分办法》,制定了《日常工作考核评分细则》和《年度目标任务和考评分》。强化督查,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联系一个县区,做到一个县区、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三是建立技术支撑机制。充分发挥“市校合作”和“1+1+N”农推联盟作用,实现联盟服务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体全覆盖,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市为契机,强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技术培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建立责任保障机制。实施生态保证金制度。由村班子成员和乡镇责任领导向所在乡镇、县区交纳保证金,根据《考核办法》实施奖励或处罚。去年全市集中保证金和奖励金1036万元。实施举报奖励制度。制定《秸秆禁烧有奖举报办法》,在湖州日报、晚报公布举报有奖电话,经核实给予举报人100元奖励。五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巧借平台。搭建“市生态循环与治水治气”QQ群、微信群、“360云盘”等公众平台,由局领导、相关处室负责人、生态办人员、县区联络员参与。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建章立制。按照“紧而又紧、实而又实”要求,建立“三会一督察”制度,即每半月召开一次局生态办工作会议,每个月召开一次相关处室参加的局生态联席会,每两月召开一次县区局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工作推进会,每季度开展一次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作督查。同时,建立了定期报送和预警通报制度。
五、坚持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我市始终坚持探索实践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融合发展。一是做活“生态+”文章。深入实施 “4231”产业培育计划,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借力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提升12个生态休闲观光示范园。二是淘汰落后产业。按照养殖量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的要求,坚决拆除禁养区内及“低、小、散、乱”的养殖场户, 2014年拆除规模生猪场2589个(面积139万平方米),拆除温室龟鳖养殖面积74万平方米。三是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间作套作、水旱轮作、粮经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成功创建一批“农牧对接、农渔共生、农林结合、农游共享”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新型农作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互促共进。目前1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000个示范点正在加紧建设。
六、坚持宣传导向,促进全民参与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制定出台《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宣传方案》,编发湖州《农业生态与治水治气简报》、《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精选30例》,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宣传实效。一是宣传进党报。在《湖州日报》开辟每两月一期的“农业生态专版”宣传,重点宣传生态高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种养模式、农业生态文化等,充分展示我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果。二是宣传进党校。利用市委党校这一平台,在乡村干部培训班、生态文明专题班甚至市外异地学习班上,开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专题讲座,扩大试点市创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宣传进校园。利用中小学课堂覆盖面广的优势,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放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宣传效果。四是宣传进农村。组织各级干部走村、入户、进园区,深入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支持、技术措施宣传到农民心中,真正做到全覆盖、全动员。信息来源:市能源生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