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水共治”新形势下,我市积极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发展,在新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中涌现出了不少新型池塘种养模式,让很多敢于“吃螃蟹”的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池塘种稻,渔塘变粮田】
和一般的养殖塘不同,在周王庙云龙村的奥力家庭农场中有着特别的景象——养殖池塘的一半是水面,另一半是绿油油的稻田。塘中主要养甲鱼,甲鱼可以自由地爬进稻田去晒背和摄食。
“把池塘一半填土堆高,就可以种植常规水稻,还能机插机割,”农场主人褚少明得意得告诉笔者,“这个模式是受稻田养鱼的启发,自己尝试摸索出来的,已经应用四年多,水稻和甲鱼都长得特别好!”
同样是“池塘种稻”,在一村之隔的浙江盛旭水产养殖公司荆山基地里,却是不一样的风景。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口整齐划一的养殖塘,而在养殖塘的正中央长着特别高壮的水稻。
“这些水稻来自浙江大学,是新研发的水稻品种——渔稻,能够长到1.5米以上。通过对池塘底部改造,就可以在养虾同时种植渔稻”,看着满池茁壮生长的渔稻,基地负责人苏晓逸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他边种稻边养虾的经验,“去年水稻亩产达到256.6公斤,今年水稻产量肯定还要高。另外,池塘种稻全程不用农药化肥,池塘里种出的大米、养出的鱼虾鳖,都是天然的生态农产品。”
【肥水种菜,清水养鱼】
除了池塘种稻,盛旭公司还在池塘里试验了鱼菜共生和轮作。现在,探索的模式主要有三个:一是利用空心PVC管,搭设浮床,在浮床上种植水芹;二是利用池塘护坡,种植空心菜;三是利用池塘干塘的闲置时间,在塘底种植榨菜。前两种模式为共生模式,水培蔬菜基本没有病害,不需要用农药,而且口感更脆更爽口。后一种为轮作模式,去年试验了20亩,总产榨菜6万斤,目前技术比较成熟。
俗话说得好,“肥水不流外人田”。
斜桥镇万星村的翠峰生态放养园,通过利用池塘肥水种菱,再用净化后的清水养鳖,真正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去年以来,翠峰生态放养园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165亩养殖基地进行生态改造,新建了440米生态河道以及配套的净化设施。和池塘鱼菜共生一样,通过在生态河道中种上菱角,水体中氮、磷等天然肥料被充分吸收净化,养殖水体由“肥”变“清”,可以实现循环养殖。来源:海宁市水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