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和养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然而玉州区仁东镇养鳖专业户陈茂展却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创了“鳖稻共生”的特色养殖模式。“鳖稻共生”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呢?日前,笔者来到仁东镇陈茂展的鳖稻共生养殖基地一探究竟。
传统养殖弊端多,在求变中发现新方法
陈茂展的鳖稻共生养殖基地风景特别迷人,一个长长的池塘两边种满水稻,已经成熟的水稻倒影在水面上,显得格外美丽。陈茂展告诉,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早在一个星期前,池塘里的鳖已经进入冬眠,因此无法看到鳖在稻田里运动的场景。
陈茂展10年前就开始养鳖,刚开始的时候是用普通的方式养鳖,后来,他改用鳖鱼套养的方式进行养殖。鳖鱼套养的优点是成本低,鳖的粪便还可以喂鱼。但是缺点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由于水很少换,浑浊的水质影响到鳖的质量。此外,由于鱼可以一年卖几回,在抓鱼过程中,工人们习惯随手抓鳖,直接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陈茂展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养鳖方式。
在网上,陈茂展了解到有一种叫做“鳖稻共生”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在浙江还有成功的案例,获取信息后的他喜不自禁。
鳖稻共生:一种鳖稻共赢的模式
陈茂展告诉笔者,所谓的“鳖稻共生”就是两者同时生产、生长,是一种共赢的模式。鳖的粪便以及池塘里的氨基酸可作为水稻种植的化肥,更重要的是,鳖吃的是稻田里、水稻叶上的虫、蛙、螺、草籽等天然饲料。而对于水稻来说,因为有了鳖的帮忙,就不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这样种出的水稻完全属于有机水稻。在掌握了“鳖稻共生”的技术后,今年3月,陈茂展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鳖稻共生养殖基地,并正式采用此模式进行养鳖。
在陈茂展的鳖稻共生养殖基地,稻田的中间有一个细长的池塘,池塘就是鳖的栖息之地。陈茂展说,平时池塘的水漫到稻田10厘米高的地方,鳖随时可以到稻田上进行活动。平时成群的鳖爬上稻田里“锻炼身体”,那场面格外壮观。在稻谷成熟的时候,提前8到10天把稻田里的水放掉,鳖就会自然回到池塘里。
陈茂展介绍说,鳖稻共生养殖基地首期利用起来的土地是70多亩,养鳖8000多只,公母的比例是1:3.5。鳖的生长周期是3~4年,目前鳖还没有收成。水稻已经收割过一季了,米质跟普通种植的真是不一样。目前,他没有把米卖到市场上去,除了供自家食用外,他还送一些给亲戚朋友。陈茂展说,在产量上,“鳖稻共生”种出的稻谷产量会比喷洒农药化肥的稻谷低一些,但是生态米和普通米单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至于鳖的经济效益,陈茂展说,虽然尚未上市,但是可以肯定比普通养殖方式养出的要贵10~14元/公斤。而且“鳖稻共生”也大大提升了水田的经济效益。
陈茂展打算发动更多的农户加入到“鳖稻共生”的行列中,带领他们一起致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自治区水产畜牧局批复的2014年畜禽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中,陈茂展的玉林市西江鳖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