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秀洲区紧紧围绕渔业转型促治水这一主线,通过改造渔业生产设施和配套进排水设施,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推广健康生态立体混轮养模式,为真正实现渔业生态化、清洁化生产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渔业全程清洁化生产模式示范基地4家、6家企业建成智慧渔业信息体系,完成鱼塘生态化改造面积10173亩,推广稻鱼共生轮作面积10241亩,抽检水产品合格率达100%。其主要做法是:
一、“合”字转理念,全面推广渔业健康型养殖模式
一是目标“结合”责任,内外发力完成清洁生产目标。以责任渔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为契机,构建以区水产首席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的渔业清洁化生产推广体系。今年年初,把渔业清洁化生产各项任务指标分解至各镇农技中心,指派专人负责联系各镇农技中心,指导该镇渔业清洁化生产工作,并将各镇渔业清洁化生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为工作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宣传“配合”培训,与时俱进转变生态发展观念。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等培训方式,先后邀请专家开展渔业清洁化生产相关技术培训班10余期,组织赴外地参观学习5期。召开秀洲区初级水产品“两禁一超”“百日攻坚”推进会,举办全区水产养殖规范用药培训,并邀请省淡水所专家为养殖户讲授水产知识。今年以来,共举办水产养殖规范用药培训班1期、技术培训6期,累计培训渔农户582人次。
三是项目“联合”科技,加强合作提高绿色养殖技术。积极开展2017年省级现代渔业项目和省农林渔经营体系建设项目的入库申报和立项实施工作。深化与省淡水所、湖州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在水生动物繁育、水产流行病学研究、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累计接收5名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四大家鱼原种场实习基地开展繁育技术研究。
二、“化”字促提升,全面完善渔业智慧化生产管理
一是“信息化”建库摸底,助推渔业转型发展。开展摸底式涉渔主体基本情况调查,初步建立规模化水产养殖主体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全面掌握渔业产业发展全貌,提高渔业管理效率,实现渔业动态监管。目前,已全面摸清473户30亩以上规模化水产养殖主体的基础信息、卫星定位数据以及品牌创建等基本情况,合计面积37150亩。
二是“全程化”监控查询,实现水产品质量溯源。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将相关信息输入浙江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网形成水产品专属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水产品养殖记录,实现水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已建成9个渔业信息化全程监控试验点。
三是“专项化”抽检研究,完善产业链记录体系。向全区养殖户发放《三项记录表》并要求记载池塘准备情况、引苗情况、饲料渔药等投入品使用情况、销售记录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记录体系,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截至目前,开展初级水产品飞行抽检10个批次、开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和草鱼流行病学研究4个批次,开展水产投入品抽检14个批次,合格率100%。
三、“多”字增效益,全面繁荣渔业创新式培育发展
一是基础夯实,高效养殖发展“潜力多”。积极开展“浙鲌一号”鳊鲌、淡水石斑鱼等新品种的引进及试验研究,全面推广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工程和稻鱼共生轮作减排工程,推动渔业清洁化生产。截至目前,累计开展鱼塘生态化改造面积10173亩,推广稻鱼共生轮作面积10241亩,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152名。
二是模式作标,特色混养利用“种类多”。围绕生态、循环、洁水、高效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种养品种、种养模式、混养比例、尾水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试验,择优筛选出适宜的洁水作物及合理的品种搭配比例,并形成具有本区特色的“青鱼立体混养、稻鳖共生轮作、藕鱼鳖共生、虾鱼菜共生”等四大渔业全程清洁化养殖技术规范,形成简明扼要的技术模式图进行示范推广。其中南洋村稻鳖共生轮作试点面积近200亩,着力打造有机鳖绿色米,亩效益1万元以上。
三是基地示范,生态生产参考“对象多”。因地制宜做好渔业清洁化生产工作,建设一批可操作性强、示范带动能力广的渔业清洁化生产,初步筛选出青鱼、生态鳖和淡水虾等3大主导品种和湿地种养结合、池塘多品种生态混养、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饵料投喂、养殖水质生态调控及尾水处理和池塘纳米底增氧等6大渔业全程清洁化养殖主推技术在全区进行推广应用。深入开展责任渔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强化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饲料替代冰鲜鱼试点3个,面积285亩;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试点4家、计划建设“养鱼跑道”21条。同时,借助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和省南美白对虾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契机,全面推广鱼类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技术和淡水虾类健康养殖和生态防病技术,有效助推全区水产清洁化养殖水平提高。来源:秀洲区 作者:水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