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走在嘉善县陶庄镇利生村的西潘荡家庭农场的养殖基地内,绿色的稻浪随风涌动;而在稻田深处,不时会有螃蟹、青虾、甲鱼在欢快游弋,腾起的阵阵水花响彻田间,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近年,随着生态种养方式的盛行,嘉善县各地刮起一股生态、高效、综合的稻田种养风。稻鳖、稻虾、稻鳅……多种鱼稻共生模式在各地试验取得成功,成为了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稻田里爬出螃蟹、青虾,一地多收
“这里的螃蟹和青虾都是在秧苗移栽半个月后放进田里的,还有一个月左右上市。”采访当天,记者看到,西潘荡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永泉正在田头喂食,田中的芦苇稻已长至140cm左右。据介绍,芦苇稻最高可达160cm。“这些稻没有打农药、施化肥,也没发生病虫害,长势也较好。”李永泉说,自己一直从事金属制品生意,2015年在镇农技人员的技术帮扶下,承包了利生村200多亩复垦土地从事鱼稻共生种养模式。
虽说芦苇稻的产量不如常规稻,但经济效益却更高。李永泉引进种植的芦苇稻,主要有两个品种,“虾蟹丰1号”及“虾蟹丰2号”。“虾蟹丰1号”的口感偏硬,适合煮粥;“虾蟹丰2号”的米质偏软,适合煮饭食用。李永泉根据芦苇稻的口感和品质,确定了不同的市场营销方式。
有了水稻品种,李永泉又开始寻觅养殖品种。“经过考察发现,稻鳖、稻蟹、稻虾三种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更高一些。”李永泉说,螃蟹、青虾等吃了杂草后,排出的粪便可以肥田,每块稻田自然形成了一个循环共生系统,有效减少了人工病虫害防治次数和化肥使用量。同一块土地,既收获了水稻,又收获了水产品,每年的稻谷每公斤的售价达到10元甚至更高,大米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李永泉认为,这得益于“鱼稻共生”的种养模式,生态高效,“一地三收”,自然效益高。
“鱼稻共生”赚钱又环保,全县推广
据悉,西潘荡家庭农场的养殖基地被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列为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按照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要求,该农场今年将在其160亩核心区内推广示范“鱼稻综合种养减排模式”。据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模式既可以借助鱼虾、甲鱼等水产消灭水稻虫害,对水稻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防病效用,进而达到减少农药使用目的;又可以让鱼虾、甲鱼等水产的粪便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减少化肥使用量。
“通过李永泉等种养殖大户不断尝试“鱼稻共生”模式,我们看到了该模式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可修复稻田生态,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说,嘉善县共有5万多亩池塘养殖面积,如果在10%的养殖面积中推广,以每亩增加300公斤稻谷计算,每年可增加稻谷150万公斤,相当于增加2500亩常规稻的种植面积。据悉,嘉善县除了陶庄镇大面积种植芦苇稻之外,姚庄镇也有不少农户种植。“我县各地要继续大力推广稻鳖、稻虾共生等生态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鱼双赢’。”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说。来源:嘉兴日报嘉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