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龟鳖园地 |
|
水栖龟类采光大棚养殖的环境特点与科学调控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08] 已浏览 1228 次 |
龟类是指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的龟类,如乌龟、石龟、花龟等。养殖水栖龟类是目前我国作为一种康养食品和观赏龟类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而采光大棚养殖水栖龟类是一种质量高,效益好的养殖新模式,但因采光大棚的养殖环境很大部分会是受到外部气候的影响,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影响到养殖效果,所以研究采光大棚养殖环境的一般变化规律与调控技术,已成为养好水栖龟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措施,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和观察总结,就水栖龟类采光大棚的养殖环境变化规律与调控技术,作一通俗的介绍,供参考。
一、水栖龟类采光大棚养殖环境特点
采光大棚养殖环境的组成分棚内空间环境和养殖水生环境两部分,它们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所以了解各自的环境特点和作用,对以后的环境进行科学调控十分重要。
(一)采光大棚的空间环境的变化特点
水栖龟类采光大棚的结构分为下面的池塘和上面的大棚,其中池塘为水泥池,一般大小50平方米,空间环境是指养殖水面至棚顶的整个环境空间,空间环境在养殖生产进行时,影响养殖环境的因子有温度、湿度、气味、光和惊扰等。无论哪种形式,由于空间环境与棚外及棚内水环境接触的距离不同,其对养殖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可把空间环境功能和特点分为三个层区即上区、中区、下区(图1)
图1大棚空间环境功能分区图
1、上区
上区是指棚顶以下50厘米处的空间环境,上层区的环境受室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如2000年11月在上海一养龟场测定一采光棚上区24小时的温度变化时发现,上区的温、湿度变化与下区要相差几倍,特别是3时—6时与9时—13时的变化最为突出。如当日12时室外太阳高照时上区的室温高达76度,而下区却只有33度,上区这种活跃的环境特点对调节整个棚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把上区称为空间环境活跃区。
2、中区
中区是指上区底部1米的空间环境。和上区相比,中区的环境较上区要平稳些,它起到上区与下区的过度作用,如我们在一个秋末晴天中午测定上区、中区、下区在外界气温影响下各自变化的速度分别为,上区13分钟,中区28分钟,下区36分钟。而在同一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幅度为上区18度,中区7度,下区为3度。由此可见,中区起着一个上区与下区很重要的环境缓冲作用,所以我们把中区称为空间环境缓冲区。
3、下区
下区是指中区底部与水面的空间环境,一般在池中水面至水上30-40厘米处。这个区的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水中养殖对象的生长与健康。但相对以上两区而言,下区的空间环境要稳定的多,所以全力保持下区的环境稳定,是棚内空间环境管理的关键,因此下区也称为空间环境的稳定区。
(二)采光大棚内水生环境的变化特点
采光大棚内水生环境是养殖对象水栖龟类直接栖息生活的环境场所,水生环境中除了水,作为变量的环境因子主要有生物、化学和物理三大类。这三种因子在棚内空间环境和各种生产管理措施的的影响下,在动态中相互影响和平衡,然而要想在人工调控下达到养殖对象最佳的生长环境,还须了解棚内水生环境中三大类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与养殖对象的相互关系。
1,生物因子
棚内水生环境中的生物因子除了放养的龟,还有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水环境中的浮游动物种类很多,但群体最大的主要是枝角类。枝角类也叫红虫,枝角类原本灰白色,当水体缺氧时体内分泌无脊血红朊而变红。枝角类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原生动物、轮虫、大型藻类和细菌,所以枝角类在龟类养殖水体中数量太多时,就会大量吞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增氧的浮游藻类,而在生活中它自己却需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所以在这里它是水生环境中水化学的消极因子,它的数量越多池水就会往坏的方向发展。但枝角类又能吞食一些微生物,其中包括许多病原细菌,所以它的存在对疾病的控制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水环境中的的浮游植物种类也很多,浮游植物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很好的光合增氧作用,但在采光大棚里里,浮游植物光合增氧作用的大小完全取于棚外阳光时间的长短。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主要由各种细菌组成,它们在水体中能分解一些污物,但病原菌能导致养殖对象水栖龟类发生疾病。
养殖对象水栖龟是水环境中的主要生物载体,所以龟在水环境中的载量大小对水的影响也越大,如我们试验在同样单位面积内放同样数量的乌龟,当平均个体长到300克时其影响水环境往坏变化的概率是平均个体10克时的十几倍。
2、化学因子
水环境中的化学因子主要是由水体水化学中的PH、溶解氧、氨、氮、甲烷、硫化氢(SH)等组成。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可把上述主要化学因子分成三大类,其中溶解氧为养殖水环境中的基本因子,氨、氮、甲烷、硫化氢为养殖水环境中的消极因子,PH为平衡因子。
水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因子的组成与其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和成活,而他们在水环境中的变化与生物因子和物理因子密切相关。如当养殖池水环境中生物量很高时,水环境中如没有人为进行控制的话,往往基本化学因子会被逐渐耗尽而消极因子的化学浓度会逐渐增高,从而使水环境朝着恶化的趋势发展,这是因为生物在消耗基本化学因子的同时还会产生出消耗基本化学因子的物质又积累消耗化学因子。如养殖对象的粪便和死亡生物的尸体等。
3、物理因子
水环境中的物理因子主要由温度、光照和水流等组成。其中水温为主要因子。由于水栖龟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活动和生长首先取决与其生活环境中温度的变化,水温的变化不但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与生存,也影响水环境中生物和化学因素的变化,所以水温是水生环境中最重要的物理因子。在采光大棚内池塘水环境中光照对水的影响主要是对趋光生物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养殖对象的晒背等需要,此外光照也对水温有一定的影响。水流则主要对水中物质的交换和循环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水中气体交换起到很大的作用等。
(三)、采光大棚环境调控设施
采光大棚内环境的科学调控,不但要有科学的调控技术,也应有响应的调控设施,如照明设施,增氧设施;注排水设施等,而这些设施能为采光大棚内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改善环境。
1、照明设施
补充光照,主要是在发生长期阴雨天时作为补充光照作用,实践证明,在长期无光的气候时节,会大大影响棚内的水生环境,从而造成对龟的生长不利,光照可用普通的照明灯,不必很亮,一般的白炽灯就能解决问题,灯的大小可根据棚的大小深浅自行决定。
2、增氧设施的设置
采光大棚内的增氧是一种改善水生环境的必备设施,棚内池中增氧可用棚外螺蛳鼓风机把气流通过管道和沙滤石强压到棚内养殖池的水体中以推动水体运动增氧。其作用有二;一是通过水体运动的波浪增加水体的比表面积把空气中的分子氧(O2)通过水体运动的交换到水体中溶解成单质氧(DO),二是通过水运动把水体中积累的有害气体溢出水体散发到空间。
3、排污设施
排污是把水体中悬浮的成形有机污物通过排污设施有效地排出池外,以降低水体中有害水体物质的浓度,使水质能稳定在有利于健康养殖的状态,同时又可减少换水次数甚至不换水,从而大大降低养殖成本。
4、注排水设施
采光大棚的注排水设施主要是通过管道,一般在每个池底一角处装一个出水阀,注水管一般都安装在池墙上,也用开关阀往池中注水。
5、投饵与晒背设施
目前一般养殖水栖龟类都用成品膨化浮性饲料,所以只要在池的一边设一个饲料围栏,投喂时只要把额定的饲料投到栏中就可。晒背台可用木板钉制一个木筏就可,但要求制作时,板的宽度20厘米,板与板之间的间隔也是20厘米(图2)。
图2 水栖龟类晒背台
三、采光大棚的环境的管理
当我们了解采光大棚内的环境的基本特点后,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栖龟类的生物学特性通过设施为其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而进行科学管理。
1、定时采光
通常采光温室的光照除了阴雨天气,一般不缺光照,但当连续阴雨天时,却完全靠照明补足,光照要求一天不低于8小时,一天中除在棚内操作时的光照外,最好白天下午14::00~16:00之间开灯2小时。
2、减少惊扰
严格控制棚内的操作时间,减少人为惊扰,一般要求每天的操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
平时除了必要的巡查,尽量杜绝强度很大的刺激性干扰。
3、适时增氧
在晴天有阳光时,每天可开几小时增氧机,以调节水体良化。
4、定期排污
由于养殖水体的好坏取决于池中污物存量的多少,所以去污是使水体保持良性的首要。去污可采取每天排出底层黑水1-2厘米,然后补上新水的方法。
5、捞出过多的“红虫”
在养鳖池中发现有大量的“红虫”时,就说明池水严重缺氧开始变质,往腐败的趋向发展。所以当发现池角有大堆的红虫聚集时可及时捞出,红虫是水栖龟的好饲料,捞出后可拌到饲料里喂龟。
7、调节PH
水栖龟类适合在微碱性的水环境中生长,所以水体PH应保持在7-8之间,调节的方法是,当测定PH低于7时,可用生石灰每立方米50克化好后均匀泼洒。
作者赵春光:系浙江杭州龟鳖研究所所长,杭州市龟鳖产业协会专家。本文引自《科学种养》2017年第七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