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龟鳖园地 |
|
科学投饵是甲鱼养殖节本增效的关键(中)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19] 已浏览 911 次 |
一、甲鱼饲料的价格趋势与涨价原因
1、甲鱼饲料的价格趋势
我国早期民间养甲鱼,因规模较小,投喂的饲料大多以适合甲鱼食性可以就地取材的原生料为主,如各种淡水鲜小鱼,动物下脚料,植物米面和一些瓜果菜草等。投喂方式也以单料直接投喂或多料搅碎拌合投喂,成本一般很低。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规模化养殖,起初也都是用适合水下投喂的鳗鱼料为主。后来发现鳗鱼料不适合甲鱼的生长特性需求,就开始研发制作真正的甲鱼饲料。所以要研究甲鱼饲料的价格走势,须从最初的鳗鱼料开始(图4)。从图4中可以看到,我国甲鱼饲料中的成鳖饲料和鳖种饲料(幼鳖料)从1995年至2022年的价格一直在上升,其中2015年起上升最快,所以,饲料成本已成为我国养殖甲鱼成本的核心。各种信息表明,在还没有研发出新型适口的人工蛋白饲料替代原料以前,我国甲鱼饲料的成本还将继续上升。
数据来源;中浙水产养殖公司的采购和浙江金甲饲料公司的销售价格
图4 1995年--2022年甲鱼饲料走势图
2、甲鱼饲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我国甲鱼饲料价格持续上扬的主要原因是养殖需求的持续增加和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
(1)养殖需求不断增加 虽然我国养殖甲鱼历史悠久,但真正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养殖甲鱼的主要是成本苗种(1995年一只鳖苗价格高达35元),饲料因价格较低,在当时不是成本核心。但随着甲鱼商品市场需求和养殖量的不断增加,饲料用量也不断增加,饲料价格也开始持续上涨,至2012年底我国甲鱼的年产量达到46万吨,以后虽然养殖产量大幅下降,但饲料价格却仍在上涨,这就涉及到饲料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
(2)主要原料的不断涨价
与陆生养殖动物最大的区别是,甲鱼作为水生动物在原生态的野生环境中,主要食物为动物性饵料,所以在人工配合和制作时,也主要采用质量较好的优质鱼粉。由于我国海洋鱼资源的匮乏,巨大的需求量需全球采购,而众所周知的是全球的海洋渔业资源也在不断下降,加之其它种种原因,优质鱼粉不但缺乏,价格自然也在急剧上升。至2022年10月,鱼粉的平均价格已高达13500元每吨。而作为补充的植物蛋白原料,也因种种原因在大幅上涨,如2022年的豆粕已上涨到5500元吨以上。所以,饲料价格上涨已成为趋势,目前很难看的下降的预期。
四、目前养殖甲鱼投饵的方法与存在问题
1、目前甲鱼饲料的各种投饵方法
根据不同物理性状的甲鱼饲料,目前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投饵方法。
(1)软颗粒水下投饵法
主要是由粉状饲料再加工制成软颗粒直接投入水中或水下饲料板上,任由甲鱼在水中采食。好处是在水下不受水上环境的干扰和制约,缺点是软颗粒在水下继续饱和水分后会快速溶解成糊状而失散,加之甲鱼在枪食时的互相踩踏和研磨会加速散失而造成大量的浪费。由于很难测定散失的实际数值,故也很难掌握实际的吃食情况。
(2)硬颗粒水上投饵法
一般在水上设置饲料板定点投喂,好处是投喂方便,甲鱼吃食也方便,也易掌握实际吃食情况。缺点是如没有遮拦设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风雨天气和野生动物等。目前,应用硬颗粒的养殖场已经很少。
(3)浮性颗粒水面投饵法 因比重较轻,浮性饲料投喂后一般都会漂浮在水面,关于浮性饲料在水面的成形时间,已经达到理想标准的3小时以上,完全符合水面漂浮投喂的效果,所以浮性饲料具有投喂和摄入都方便的优势。但至目前大多数养殖企业仍采用满池面散飘法,即直接把饲料倒入池中漂浮散开,甲鱼也满池塘采饵。但当遇到有风浪时,饲料会随着风浪飘逸,甲鱼也满池游着采食,一些鸟类也贴着水面飞着采食饲料。这样不但造成饲料浪费,也很难确定甲鱼的实际吃食情况。
(4)团块饲料水边水中投饵法
就是用粉状饲料加入一定水分搅拌后人工再制成较软的团状,圆柱状或饼块状,贴在贴近水面的池坡或在池中设好的板上钉铁柱把饲料团插在铁柱中投喂,如广东目前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好处是投喂定点甲鱼到时集中采食,也易掌握实际吃食情况。缺点是制作和投喂不但多了工序,投喂也相对麻烦,因是插在水中的铁柱上,甲鱼易爬上去采食而抓散饲料溶于水中,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如在野外,也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存在问题与讨论
(1)水下水面投喂的浪费问题
和甲鱼在野生环境中采食的螺、鱼、草、虫等饵料的整体性状不同,人工配合制作饲料是多种原料干物质混合研磨成超细分末后再加工成适合甲鱼采食的颗粒或团块状饲料。其特性是在遇到过多水分比例时会溶解成糊状散失,而散失后的饲料甲鱼是无法采食的。所以在极易造成水分饱和的环境中,浪费就成了必然,只是浪费多少无法计算。我们通过在水族箱中试验发现,饲料在水中的散失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如软颗粒在水下10厘米的饲料板上的损失率分别为10分钟以内8%,20分钟15%,30分钟23%等。同样在水面投喂的浮性饲料,虽然失散率明显比水下投喂要好,但如在放开的环境中,同样会有较多的浪费,特别是在野外养殖环境中,其不但被养殖水体中除养殖对象以外的水生动物争食,如其它杂鱼等,也会被空间环境的动物争食如鸟类等,所以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同样会造成浪费。另外在集约化温室养殖中饲料浪费的外溢副作用是饲料的腐败还可恶化水体,造成甲鱼病亡。
所以笔者认为杜绝甲鱼饲料在水下投喂,做好防护水面上投喂,是投喂饲料降低和杜绝饲料浪费的基本原则。
(2)当日投喂的定量问题
也就是甲鱼各生长阶段中的当餐实际投饵量的问题,至目前都是估计的大概量。在理论上,当日当餐的投饵量应该是个投饵率的问题,即实际投饵量与当时实际存塘甲鱼重量的比,用百分比表示。通过长期的试验和生产实践,笔者曾制定一个甲鱼不同生长和繁育阶段的投饵率,形成的规律是,稚幼阶段投饵率要高些,随着生长而逐步降低并稳定。所以投饵率是甲鱼不同生长阶段投喂饲料的相对量。如鳖苗放养后的头15天的投饵率为5%,即100斤存塘甲鱼的当餐投喂量是5斤干饲料,其依据是甲鱼稚苗阶段生长快,而吃食还没形成相应的规律,实际投喂的饲料不一定都会被采食。如在工厂化温室里投放1万只鳖苗,放养时每只鳖苗的个体重是3.5克,实际放养重量是35000克(35公斤),当餐实际投喂饲料按5%的投饵率需要1.5公斤干饲料,所以按这样就很简单也方便。但问题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温室是一种相对封闭有较少干扰的特殊环境,那么野外呢,因为野外是开放性自然环境,影响甲鱼吃食的因素很多。二是甲鱼的实际存池量放养时因点数称重是决定的,而以后呢,总不能每餐投喂前把甲鱼都捞上来称重吧,即使少量的采样称重,对养殖几百万只甲鱼的大型企业来说也是个极大的工作量,所以采用投饵率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还有是一直来有人提出甲鱼投喂应遵循“八分饱”,这样利于甲鱼的消化吸收,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是不可行不可取。因为在人工养殖饲养中,甲鱼采食是群聚性的,无法做到每只甲鱼只吃八分饱而停止再采食,最后的结果是强的永远吃饱,弱的永远吃不着,最后造成个体差距拉大养殖效果降低的不好结果。所以制定当日当餐实际投喂量笔者认为可采用定期、定点、定量采样结合前餐的实际吃食情况制定是比较科学的。
(3)投喂时间与投喂次数问题
这里的投喂时间是指什么时间喂,喂多长时间,次数就一天24小时内投喂几次。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做了三个试验;一个试验是在野外池塘中模拟野生环境,成鳖在最适生长的气候季节里观察其一天的活动频率,通过十天的观察发现,早上6点左右的时间段活动频率最高,而下午同样是在6点左右的时间段活动频率最高。一般认为在无固定食物保证的野生环境中鳖活动频率可判断为其觅食活动。所以我们就用这样的时间段来制定野外池塘人工养鳖的投饵时间为上午6点和下午6点两次,效果不错。
第二个试验是在完全无自然干扰的人工可控的室内恒温环境里,以同样的品种规格在同样放养密度的养殖池中培育平均体重250克左右的鳖种。采用一天24小时中以2小时为梯度分五组的投喂试验10天,即隔2小时、4小时、6小时、8 小时和10 小时投喂一次数量相等的饲料,每天定时测定不同投喂次数对水体的影响程度,生长情况与饵料系数。结果发现,在没有任何干扰的人工可控环境中,不管投喂的频率高低,只要一投喂,甲鱼都会来吃,而投喂后对水体的影响程度为投喂次数越多的水体污染最严重,饵料系数也最高,说明过多的投喂不但饲料浪费也会恶化水体。
第三个试验也是在完全无自然干扰的人工可控的室内恒温环境里进行,试验设计为不同个体规格养殖阶段的投喂次数,观察其对饲料利用率与水体影响程度及生长情况。经过15天的试验,结果形成明显的差异,即鳖苗的培育阶段(3.5g-50g)每日的投喂4次,鳖种培育阶段(50g-400g)每日投喂3次,成鳖养殖阶段(400g-750g)的投喂2次的利用率和生长效果最好,而对水体的影响也最小。
而野外池塘养殖因密度和气候环境等因素,投喂后的吃食时间为1小时较合适,并在投喂驯化过程中设定无特殊环境影响下,头一次的实际吃食量可成为制定下一餐投喂量的参考依据。
(4)环境干扰问题
甲鱼养殖环境的干扰主要是指在野外养殖,因是在自然环境下,即使养殖设施齐全,但一些影响投饵和吃食的自然干扰还是不少的。首先是气候环境的干扰,如气温,风暴和雷雨等,都会严重影响养殖甲鱼的投喂与吃食。再是野生动物的干扰,如无法控制的鸟类,爬行类,啮齿类和家猫等动物有的是直接干扰甚至采食。所以要排除环境干扰这些影响,除了提前了解进行预防,有的必须增设防干扰设施,而有的还需要设置防护设施,以达到把环境干扰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如在水面投喂浮性饲料时可用饲料栏把浮性饲料拦在一定范围内投喂,杜绝满池撒的方法,这样不但不会影响甲鱼吃食,还可准确掌握甲鱼当餐的实际吃食量,还能防止动物干扰等。(本文作者;赵春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