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兴趣很重要。比如收藏,虽说是件砸钱的行当,没有足够的实力,可能与收藏无缘。但干山红色记忆馆的负责人费银平说,收藏,更是一项兴趣活,兴趣更重要。
坐在一张旧椅子上,费银平自嘲自己身上的旧布衫,几十块钱买的,破了,还在穿,两三百块钱以上的衣裳都舍不得买,但遇到别人丢弃的破碗旧书,却愿意花钱买下来,因为他对破碗旧书的兴趣,超过穿在身上的衣裳。
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谈起收藏,费银平说,他做了三十多年的餐饮,却同时做了三十多年的收藏。他十多岁时就学做餐饮,却对司空见惯的碗筷、饭桌、锅灶、石臼这些老底子的厨房物件感兴趣。偶尔得到一只破碗,却觉得比捧着饭碗吃饭还有滋味。
什么样的东西值得收藏?拥有数万藏品的费先生说,在他眼里,喜欢的东西都值得收藏,越收藏,会越喜欢,越喜欢,就越爱收藏,连夜里睡觉也会想着这些东西。
确实,很多热爱收藏的人都有这么一种“兴趣说”。在安徽定远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石疯子”,他姓张,曾经是一名地产商老板。10年前,他疯狂地迷上了奇石,先后耗资2000多万余,收藏了10万多块当地的“五彩奇石”。张先生的别墅摆满了奇石。他最快乐的事是在院子里欣赏奇石,乐在其中。他收藏的“招财进宝”和“野生甲鱼”两块奇石被刊发在《宝藏》杂志上。
像张先生那样的有钱人不少,但很难找到像张先生那样痴迷石头的。张先生说,宁散万贯家财,也要给心爱的奇石安个家。他已经投资了一块地,准备建一个6层5000平米的展示中心,完成创建“五彩石私人博物馆”的梦想。
有的东西,曾经是我们眼里的废物,每搬一次家,都会扔掉一批。比如,以前家家户户都爱用的搪瓷杯,今天,大多数家庭已经将其束之高阁,或直接扔进垃圾筒。视其为宝的,可能会被嘲笑为“脑残”。
说句实话,搪瓷杯价格比较低廉,即便是最困难的家庭,也会有几只。在常人眼里,这类东西没有收藏价值。但是在费先生眼里,却是宝贝。他说,越是普通的东西,越是被大家广泛使用过的东西,越能烙上时代的记忆。一两只搪瓷杯可能反映不出什么意义,但当很多个搪瓷杯集合在一起,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再用时间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历史。
费先生收藏的搪瓷杯、搪瓷碗、搪瓷脸盆,数百上千,我们都曾经熟视无睹。但今天看搪瓷器皿上的口号就很有意思了,像“要斗私批修”“某某体育比赛留念”“某某劳动竞赛纪念”等,都反映出一段不同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紧张,珍宝岛事件后,搪瓷杯上多有反对苏修的文字与图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乒乓外交轰动国际舆论,搪瓷杯上也被反映了出来,“友谊”和乒乓板图案被印在搪瓷器皿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那时候的搪瓷杯上多印有“劳动竞赛”的字样。“新市丝厂工会赠”“德清化纤厂工会赠”“新市钲革委会奖”等出现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像新市镇的镇,被写成了“钲”,它在告诉后人,当时我们用过简体字,如德清的德,有时被写成“心”字上面加“一”横。
收藏,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有充裕的资金。有些收藏是不用花钱的,全靠兴趣。比如,过去有人收藏邮票,并不是像现在有的人花钱买的,而是向收信人要的。如今有人收藏报纸、杂志,恰恰是被别人丢弃的。现在写字的人少了,有人就收藏钢笔。老电视机从商店里消失了,有人就收藏电视机。干山红色记忆馆里有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今天已经很稀有。但黑白电视机,二十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所以,做任何事情,兴趣很重要。当我们的社会有了强大的兴趣导向,工匠精神就会“不喊自来”,不用你提倡,带着兴趣做事的人,会自带“工匠意识”,用“痴迷”在各个领域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出处:德清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