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次日,他亲临现场,监督打桩。他想,倘若修建石塘,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于是,乾隆决意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不想连日劳累,乾隆感到口干舌燥,直冒虚汗,食不能进,夜不能寐。随从人员和地方官见乾隆身体不适,十分惊慌。御医百般医治,收效甚微。负责接待的海宁陈家只能到本地马桥名医王一指那里去求救。
王一指是魏晋时期名医王叔和的后人,他秉承家学,医术颇精。他听了海宁陈家来人的描述,对乾隆的病情已经知道了一个大概。于是,王一指亲自到渔民那里精心挑选了甲鱼、鲫鱼、田鸡、河蟹、黄鳝等,还买来了上好的排骨。他把八件活物放进砂锅里用秘制配方慢慢熬制,再放入葱姜佐料。文火煎熬三个时辰后,王一指把砂锅端进安澜园内,送到乾隆跟前。
掀开锅盖,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乾隆不觉精神一振,定睛看去,只见锅内云雾缭绕,汤水俨俨,似琼浆玉露。他忍不住吩咐随从舀上一碗,轻轻呷了一口,只觉入口滑爽而不油腻,回味鲜美无比。顿时,乾隆一连喝了三碗。
三天后,他胃口大开,神情饱满,浑身上下充满了劲。乾隆问清此汤由来,特意召见王一指。王一指道:“皇上,草民根据祖上秘方熬制而成。其中主料甲鱼,它是鱼中第一,河中之王。鳖肉可治虚痨,补肝肾,强体魄。此汤暂无好名,恭请皇上赐予”。
乾隆沉吟片刻,道:“此汤用八样物品熬制,赐名‘八仙过海’。”随即,他又题诗一首,称赞有加:
瑶台倾倒玉龙杯,
凡间巧得八仙汤;
鳖肉入口糯似胶,
养身修德河中王。
此后,“八仙过海”成了乾隆南巡的头牌御菜。它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还象征着国泰民安、繁荣富足。
来源:《海宁日报》马桥新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