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龟鳖文化 |
|
绍兴“鱼”事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31] 已浏览 2437 次 |
古人把鱼和羊合二为一造了个“鲜”字,又把鱼与美合在一起造了个“鲞”字。这个“鲞”字说来与绍兴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攻打越国,那时绍兴的北面是一片海湾,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墨鱼等海鲜,吴王令士兵捕石首(大黄鱼)鱼以补军粮,吃剩部分剖晒后带回。回去后的某一天,吴王“思海中所食鱼,问所司,所司云:‘并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至今绍兴人还喜欢吃鲞,平时一碗鲞蒸肉过饭,过年时一锅鲞冻肉,要吃上一个春节。
说到鱼,绍兴还真有些故事。越国大夫范蠡,足智多谋,聪明绝顶。公元前482年,他就曾在绍兴南池坡塘等地养殖鲤鱼和鳖。后来他写了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朱公(范蠡)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求怀子鲤鱼长三尺(注:今约60~70cm)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神守者,鳖也……”。他说:最好的营生是养鱼,一口六亩的池里,怀子鲤鱼放20条,雄鲤鱼放4条,还要放养甲鱼等。2500多年来,绍兴人继承了范蠡的渔业智慧,发扬光大了水乡渔业。
吃鱼好,科学已经证明:鱼类不仅有含优质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等特点,还富含卵磷脂、脑黄金(DHA)、维生素C、钙和铁。
我喜欢吃鱼,天天要吃。最喜欢的是鲫鱼,大的清蒸,小的加洋葱烤,偶尔也吃吃红烧鱼,或者鲫鱼炖豆腐。大学三年级时我在绍兴皋埠渔场实习捕鱼,每天一大面盆一大面盆地吃鱼,用清水煮鱼,红烧的话就加点绍兴老酒、绍兴酱油,那味道至今回味无穷。同样吃小鱼也有种特别的鲜味,小白鲦、麦穗鱼、肉善丁等等,只要是水里刚捞起来的,咸菜烧烧、豆腐炖炖,那味道真叫个鲜。现在鱼的吃法更多了,有酸菜鱼、麻辣鱼、藏制秘鱼,等等,但总觉得没有自家的鱼清蒸、水煮的味道好。也许应了这句话:“不是所有的鱼都适合清蒸的。”
绍兴是个水乡,但在远古,这里是一片荒蛮之地,南面是会稽山脉,北面是杭州湾,平原多沼泽。每当山洪暴发或海潮上溯,平原即成茫茫泽国。一直到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筑堤塘170里,拦住了海潮,又蓄会稽山北麓36源之水,形成“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之浩渺鉴湖,面积有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如今30多个西湖。沧海桑田,才有了这片鱼米之乡。
这样的自然条件,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物种来源和极佳的生长环境,淡水鱼类,如鲤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甲鱼,河虾等从钱塘江顺流而来,而河鳗、河蟹、鲻鱼、海鲈鱼等从海潮中溯流而上,到1982年,绍兴县共采集到野生鱼类81种。
很多人问:“什么鱼味道好?”我倒觉得,要鱼味道好,关键要水好。绍兴养鱼的水,也是做绍兴老酒的水,这方水土养出来的鱼自然品质好。
如果要对鱼的品质进行分类的话,可让鱼跟草原上的动物作一对比。大部分鱼吃藻食草,有的吃虫,有的鱼吃鱼,还有的鱼喜欢吃肉。食物链最低端的是各种小鱼、鲢鱼和草鱼,最高端的是乌鱼、鳜鱼,它们相当于水中的豹和虎,以吃鱼为生。乌鱼是最阴险的潜伏者,平时静得像根木棍,动时如离弦之箭。鳜鱼是出了名的杀手,它背上有种毒刺,被它刺一针,其他鱼立马昏迷。所以野生的乌鱼和鳜鱼是最鲜美的。
最神奇的是鳖,《养鱼经》中称鳖为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意思是说,鱼多了之后,就会有蛟龙来当它们的首领,带领鱼群飞走,放鳖之后,把鱼守住了。其实不然,现代科学的解释是鱼的密度过高,会导致各种疾病产生,而鳖会吃掉相对较弱的鱼,所以放鳖是起到控制密度、控制疾病的作用。但古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生态平衡的,鳖就是这个一个平衡的维持者。奇妙的是,鳖的营养也起到调节人体平衡的作用,人在化疗、放疗后,白细胞低、疲劳,乏力等,吃甲鱼都能起到修复作用。
前几年我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中套养了甲鱼,让甲鱼吃病虾、吃多余的虾,以提高虾的产量。这几年我们在鱼虾塘里搭养甲鱼,发现甲鱼品质上佳,鱼虾成活率大大提高。这是范蠡没料到的,师法自然、科学养殖。
在绍兴,我有一种生活,一天辛劳后,蒸一条鱼,来一碗绍兴酒,犒劳一下自己,是一天也是一辈子。 来源:绍兴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