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鳖文化历史篇
浩瀚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素有“龙、凤、麟、龟”即称“四灵”的神奇动物“图腾”崇拜。古曰:“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解变化”。尽管传说“龙”可呼风唤雨,是神权、尊严的最高体现;华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帝王自命“真龙天子”。但是“龙”、“凤”与“麒麟”只是想象中的神物,人们对其顶礼谟拜,一定程度是因“四灵”中唯一真实存世的“龟”。殷墟中出土的龟板上刻有华夏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记载。[晋]干宝撰《搜神记》中有“千岁龟鼋,能与人语”之说,把长寿的龟鼋,当成“神”的代言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表明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从龟鳖具有的中庸平和、坚韧顽强、智慧长寿、避难消灾等习性中得到启示;在龟鳖身上寄托了对适应变化莫测、威力无穷大自然的仰慕,对追求人类自身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的向往。
由此,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发挥非凡智慧与想象,围绕着古老灵异动物—龟鳖,在哲学、政治、天文、宗教、文学、书画、艺术、体育、科技、医药、食补与养生等方面,演绎着五彩缤纷的龟鳖文化。
神话传说中的龟鳖
神话传说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展开想象的双翅,在虚拟的世界中翱翔,不管真实与否,直述人们的期盼与向往。在我国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不时出现充当预测吉凶,避祸除邪,吉祥赐福龟鳖的身影。
一、立地顶天--“女娲炼石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
传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人”。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手拿起一截草绳,搅拌上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了一个个活的人。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女娲还使男女相配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繁衍。在神话中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最早的婚姻之神。
女娲炼石补天的著名神话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卷五—《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这里讲的“鳌”就是龟鳖类动物。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远古时代,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支撑着天的四根柱子突然因糠朽而折断,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黑洞洞的大窟窿;九州的土地也分裂成一块块,地上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窜出来危害人类……。
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补救天地。她先在江河中挑选许多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为了防止天空再次塌下来,就找来一只巨大的鳖帮助驮运一块块的大石头,然后砍下它的四肢脚竖立在大地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起来。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得以平息,人类得到挽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传说女娲共炼出3,650块石头,每块高径53.3米,方径79.9米。用现代计算方法,每块石为2,592米3,约重3,850吨。巨鳖一块一块驮,最后又断足撑天,实在是功不可没。
女娲是产生在中华大地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女娲炼石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与欧州“圣经”中“上帝”造出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虽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更为丰富与人性化。在这个神话中,本书的主人公--龟鳖成了牺牲自我。
驮石补天,顶天立地,造福人类的英雄。与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神话传说中讲:“宇宙天地被四头大象驮起,而四头大象同时踩在一个巨龟上异曲同工”。而对龟鳖的忍辱负重,甘于奉献,力大而长寿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二、负重抗洪--“大禹治水时元龟负息壤抗洪”
大禹是古华夏第一代明君。相传中国古时候洪水滔天,大地上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的地方,有的山上找洞窟藏身,有的在树上学鸟雀做窝巢。飞禽走兽还要和可怜的人类争夺地盘和食物。大禹便带了助手应龙,去挽救人类,治理洪水。大禹首先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随后命一只大元龟把一种叫“息壤”的神土驮在背上,跟着自己。这种“息壤”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大土堆。大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渊、堵截洪水。应龙也在前面开路,用尾巴划地。禹叫人民在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导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设法擒服刮风打雷的水怪无支祁。拿大铁锁锁住无支祁的脖子,把他压在龟山下面。禹因为治水非常繁忙,没有一点空闲,三过家门而不入。
关于龟帮助大禹治水还有另一些传说。如《洛阳记》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说的是龟以龟背文字形式为大禹提供了治水的方法;帮助大禹治水。还有记载说:鲧因治水无功,被舜幽于羽山,鲧羞于自沉于羽渊,化为元龟。禹治水,得龟相助。有一次龟背一座大山帮助堵水,遇恶蛟,龟怕丢山于江中,就负大山于蛟恶斗,终于战胜恶蛟,但龟也因力竭被压山下。后来历经沧桑,龟始得复出,背生绿毛,成为绿毛神龟。大禹在龟的大力帮助下,经过许多艰难和困苦,终于治好了洪水,可是还有别的灾害。有一个蛇身九头的怪物叫“相柳”,贪暴无厌,一口气要吃九座山上的东西,什么地方只要给他一跌一喷,马上变成水泽,危害百姓。禹就运用神力杀死相柳。这时才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禹当了天子。九州的地方官送来许多铜,禹就叫工匠铸成九只宝鼎。鼎上刻绘着各种毒虫害兽和妖魔鬼怪的图象,使人预先对这些东西有所提防。人民感念禹的恩德,就叫宝鼎为“禹鼎”,以后又把“禹鼎”作为辨认奸邪的代名词。大禹一生兢兢业业为人类谋取幸福安宁,受到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崇敬。在浙江绍兴稽山门外建有楼宇巍峨的“禹庙”和“禹陵”,以纪念他的功绩。
在大禹治水神话中,智勇双全的龟又一次成了默默无闻的壮士;或驮土负重,或载文授法,或压于山下,全力助禹抗洪。为此,大禹尊崇“九江纳锡大龟”为华夏国宝。
其实形容龟鳖神力无比的故事,不仅在女娲补天中能驮石顶天,大禹治水中负“息壤”的神土,压在山下还能复出,在《列子.汤问》中还载有这样一个形容龟的神力巨大的传说。说的是:“归塘”中有五座大山,仅每个山顶的平展处就有4,5000公里,由15只大乌龟分三班轮流用头顶着,使大山不再移动。汉字中的“山”字,从古至今有三个演变阶段,最初的山字是五峰(即五竖一横)。后来,支撑岱舆山与员峤山的六只大龟被龙伯国的人钓走烧死了,这两座山便沉于海底,这样,“归塘”中只剩下瀛州、方丈、蓬莱三座神山,所以山字才成为三个峰,一直演化成今天的“山”字。
如果说“大禹治水”是多少有些夸张的传说,那么公元前251年秦国李冰父子治理洪水修建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历史真实。它造就了“天府之国” 二千多年富庶,至今仍在为四川人民造福。尽管龟没有助禹抗洪时的神奇,但它现在仍兢兢业业驮着“饮水思源”感恩石碑,立在都江堰市“二王庙”,永远昭示着炎黄子孙。
总之,龟鳖不仅力大无比,且可亲 、可叹、可敬是无可置疑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部》载:“山龟之大者,人立背上,可负而行”。这确是毫不夸张的。
三、徽标指向--“鼋龟在黄帝大战蚩尤时指明方向时辰”
上古神话传说中一直流传“三皇五帝” 开创中华文明史。“三皇”除上述的“女娲”外,还有发明阴阳八卦的“伏羲氏”和尝遍百草,中医与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在《神农本草》中最早记载了龟鳖药用价值。而“五帝”则先后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五帝”之首的“黄帝”即“轩辕氏”,与烈山的“神农氏”即“炎帝”,经过“阪泉”之战后,合并成“炎黄部落”。黄帝与炎帝并称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亦自称“炎黄子孙”。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就发生在炎黄部落形成之后。
蚩尤是一个称“九黎族”的部落首领。传说他头上长角,能变幻多端,征风召雨,喷烟吐雾,非常凶狠。他带领弟兄和南方部族以及山林水泽间的怪神,杀向黄帝所在地涿鹿;黄帝调动四方鬼神、各种野兽及中原一些部族迎战。黄帝请来应龙,企图以大雨淹死敌人。蚩尤也请来风伯、雨师,刮起一场更猛烈地大风雨,使黄帝军队四散溃逃。黄帝又叫他的女儿魃上阵参战,暴雨刹那间消失,应龙等伺机扑杀过来,使蚩尤受挫。黄帝又用神兽的皮制成一面大鼓。鼓声惊天动地,五百里外也能听到,蚩尤军队丧魂落魄。黄帝又用变化莫测的阵图,把蚩尤军队重重包围起来,蚩尤兵败被俘。蚩尤被杀死于涿鹿,他手脚上的枷锁被抛掷后化为一片颜色鲜红的枫林,那是蚩尤斑斑的血迹。又说他被杀于翼州,身首异处,因而叫“解”,就是后来山西的解县。
在黄帝大战蚩尤中,双方都使用鼋龟作标徽指明方向。据说轩辕黄帝旗徽上的“图腾”就是由二十八宿“轩辕星”组成的“天鼋龟”。在战斗异常激烈时,蚩尤把黄帝军队团团围在大雾之中。黄帝将士走失方向,黄帝的臣子风后献计:将天鼋军旗之天鼋头对天山,尾向东南,四足定方位。进行指南,黄帝军队才冲出大雾的包围。而蚩尤头上为椎形五联冠,冠上为篦形日历轮。上方有两个“龟形人”,下方有两个菱形符号,配合两臂动作,右指太阳,左为月亮,与天鼋图一致,是指明方向与时辰,指挥作战。
《续搜神记》载:“鄱阳人黄赭入山采荆杨,逐迷路。数日,忽见大龟,赭者咒之曰:汝是灵物,而吾迷不知道,今骑汝背,头向便是路,龟即回右转,赭者从行十余里,便得溪水。”这几例中,龟均显示时辰与方向,与中华古文化之集大成的“周易八卦”“河图与洛书”结下不解之缘(详见第二节)。
四、天之神灵--龟鳖是能解危济困吉祥赐福的神灵化身
在中华古氏族社会一直把龟鳖作为解危济困吉祥赐福的天之骄子神灵化身来崇拜。春秋左丘明所撰《国语。周语》曰:“我姬氏出自天鼋”即认为姬氏是龟的传人。晋朝郭璞所撰《尔雅龟赞》曰:《天下神物,十朋之龟》。也把龟作为天之神灵。所谓“十朋之龟”有说是指龟的“身价”,也有说是对龟的“分类”。当时的词书—《尔雅》释曰:“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尔雅》又曰:“龟,俯者灵。”古人认为那些行动时低头向下之龟具有灵性,多为灵龟。灵龟稀贵,故多用作贡品。
古老华夏信奉“天人感应,万物有灵”。春秋《礼记。礼运》与宋之《十三经注疏》均把龟列为“龙、凤、麟、龟”“四灵”天之神灵。《孔子家语》曰:“鳞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人之灵,灵在智慧超群,人兼有龙凤麟龟“四灵”之完美。显然,唯一真实存在的龟,是古人最为尊崇的高贵而神灵动物,常冠以“灵龟”、“龙龟”、“神龟”、“天鼋龟”等称颂。
春秋战国时,赵简子问王孙圉:楚国何以为宝?王孙答曰:楚国有六种国宝,其中就有龟。按周代礼法,大夫以下,不得私藏龟。据《公羊传。定公八年》和《史记》载:鲁国自古人杰地灵,礼教祖师周公与礼教之圣孔子均出自于此。但令周公在九泉之下悲哀不已的竟是其家臣阳虎盗走鲁国国宝—几只龟而已。据齐人管仲《管子》载:“龟生于水,而发于火。于是乎为万物先,为祸福正”。故称龟为“先知君”。战国庄周及弟子所著《庄子》曰:“龟长于蛇”又解云:“蛇形虽长而命不长;龟形虽短而命甚长。”张世南《灸龟论》曰:“龟老则神,年至八百,反大如钱。夏则游于香荷,冬则藏于藕节。”在当时“图腾”崇拜氏族社会,许多氏族把龟作为本氏族“图腾”旗徽,部落祖先和保护神顶礼膜拜。
中华民族崇敬龟延续数千年,一直作为高尚的吉祥神物,可谓至荣至贵。《史记?龟策列传》说:“龟者,天下之宝也。”从行龟卜,设龟官,掌龟印,佩龟袋,照龟镜,甚至戴龟帽,取龟名等等。大至一国国名、年号,小到一件图案饰物足以说明对龟的崇拜程度之深。如新疆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称作“龟兹”(龟念“丘”音)的汉代西域国家;北魏孝明帝就是以“神龟元年”为登基年号。宋代真宗编篡了一部长达千卷记载历代史料的著作,书名就称作《册府元龟》。又据《史记》记载:“虞夏之币为龟贝”市场流通的龟贝即龟骨片与金玉等价;,汉武帝时代钱币上也铸有龟图案。帝王将相金玉印章称为“龟印”东汉卫宏著《汉旧仪》载:“银印皆龟钮”。公元 691 年显赫的中国女皇武则天,下令三品以上的高官佩戴金龟“龟袋”,四品佩戴银龟“龟袋”,五品佩戴铜龟“龟袋”;“龟袋”是佩戴在朝服上衣上的饰物;凡享受此待遇的高官,死后才以石龟碑趺厚葬。当时调兵遣将用的铜质龟形令牌称作“龟符”。唐朝张鹭在《耳目记》中载:“汉发兵用铜虎符……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又以铜为龟符。”
古时以龟冠以名号,成为一种荣耀,十分盛行。周代有一种叫做“龟人”的官,职责就是掌管乌龟,“若有祭祀,则奉龟以往”。曾在江苏邳县刘村殷墟墓葬中发掘出用龟壳与人同葬,被考古学者称为“护龟人”。战国时候,大将的旗帜以龟为饰,是“前列先知”的意思,令中军也以龟为号。不少达官贵人、诗画书家和乐师直接以龟作为名。号。如李龟年、陆龟蒙、杨龟山等。连受中华文化深远影响的日本、韩国也是如此,“龟田”“龟山”是至今还在使用的日本大姓。古代把神圣的天宫以龟命名。如其中天宫的北宫叫“玄武宫”,而“玄武”就是神龟的名称;至今韩国的国旗上有“八卦”的图案,也称“玄武旗”。从大唐开始盛行一种由龟形座构成的行酒令的铜(或银)器。在龟背上有一个圆筒,里面装有八个称为酒筹的令牌。在每个酒筹上面刻着《论语》上句子,抽到酒筹者必需据此作答,答不上者就要喝酒。当然,此时龟相当于见证信物,可见龟鳖形象已渗透华夏文化的各个层面。当然,这种行酒令形式当时主要还是流行于文化人和官场,但其他种种行酒令形式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鳖与龟同样受到尊崇的历史可谓渊源流长,3千多年前的西周就设有专职“鳖人”(注:不知是否与“龟人”同职?),为帝王捕捉甲鱼。公元前460年,范蠡的《养鱼经》中就有“内鳖则鱼不复生”的话。2千多年前的孟轲、荀况和汉代末期的《礼记》中分别记述了鱼和鳖的重要,并强调,不准捕捉幼甲鱼,以保护资源。秦汉三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等也都有鳖的记载。西晋陆机、潘尼为鳖写《鳖赋》。赋曰:“穹脊连胁,玄甲四周”;“尾不副首,足不运身”;“缩头于壳内”,“盘跚而雅步”。 活脱脱钩画出鳖的生动姿态气质。元朝王哲特赋《于公索神龟词》一首。称颂龟为“能服气,会吞霞”;“异光殊彩,进出真祥瑞”;“独上白莲蕊”的无所不能的神圣祥物。公元756-762年,唐肃宗立“放生池”81所,主要放生龟、鳖等水生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我国是最早出现龟鳖资源保护的国家之一。当然此与唐朝盛行的佛教“行善事,勿杀生”的教义是分不开的。
中华一统的秦王朝,至今虽未发现崇龟的直接文物,但在西安咸阳出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坑中,无论是威武雄壮,形态各异的秦兵将身上的盔甲,还是精致辉煌的铜兵车盖,均是模仿龟鳞片、甲壳,就连现代保护兵马俑坑跨度达一百多米的巨大棚盖也有龟鳖甲壳的影子。甚至现代社会新“三大件”之一的小汽车被戏称为“乌龟壳”,还有形形色色的 “薄壳建筑”无一不是仿龟壳最佳力学的拱形结构。直到今天,中华民俗传统文化浓郁的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及东南亚华人地区,供奉消灾赐福的女海神“妈祖”是很普遍的。每次在福建湄州的妈祖出巡时,必然有海龟在后面护驾。台湾在农历春节与元宵庙会和灯会上,也都有海龟模型露面。可见龟鳖能解危济困、吉祥赐福在中华文化沃土中是深得民心的。
五、精神寄托--葬龟墓、建龟城、游龟山、筑龟城
中国葬龟墓历史久远。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神道碑同龟崇拜相结合的形式,如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皇族怀王第四子跋元显隽的龟形墓。直到近代有的仁人志士钦佩龟的坚韧精神,且“龟”与“归”谐音。给后人留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龟墓葬。被毛泽东赞颂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龟墓葬就是典型代表。在厦门集美南端有个“鳌园,”“鳌园”的不远处便是陈嘉庚先生的墓地。陈先生的墓是马蹄状龟形结构,用当地出产的八块岩石精工琢磨成壳、类似龟骨片砌边,以十三块青斗石雕成拱形龟背壳状镶嵌其中。龟的头部安置碑文,面向大海,有任重道远的昂扬之势。陈先生首先用一生积蓄,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校,1921年春,又创办厦门大学。陈先生一生粗茶淡饭,但把毕生所经营的全部收入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题赠陈先生的条幅镌刻在墓旁两块青石上,这是对他一生无私奉献壮举的褒奖。陈先生系海外华侨,时刻想念祖国,有游子思归(龟)之意。站在墓前,孟郊的《游子吟》诗句,犹在耳边,可谓语意绝妙双关。陈先生叶落归根,报效祖国,用龟形墓葬,寄托了中华游子神圣浓厚民族感情。
建龟城是真有其事的。在不久前被获准成为“世界人文建筑遗产”的山西古城的平遥城就是传说中的“龟城”之一。平遥称古陶地,传说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 (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 (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平遥古城所以称为龟城,是组成整座城池的城墙、大街、小巷,一起呈现龟背似的图案。若从高空往下俯瞰,活象一只趴在地上的乌龟。还有一座“龟城”,就是当今四川省府成都市。源自晋朝(公元265-420年)干宝在《搜神记》卷十三中所撰的一篇神怪传说。即在秦惠王27年(公元前311年)派相张仪修成都城时,屡次倒塌;后一只大龟浮于城东南而毙;张询问巫后,巫曰:“依龟筑之”。故四川成都亦称“龟化城”。
古人以龟建城,有吉祥、安康、坚强、永固的象征意义。
中华大地称为龟山或龟峰的地名不计其数。著名的如武汉市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汉阳桥头的山,就叫龟山:对岸是蛇山。一代伟人毛泽东“龟蛇锁大江”诗句中的“龟”指的就是这座龟山。但这座山出名不仅地理位置显要,形态长椭圆形,也象龟形,而且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巨龟背“息壤”邦助大禹治水后,为防再次泛滥,天神派龟与蛇镇守在汉水流入长江的两岸,这就是龟山与蛇山的来历。江西省东北有一丹霞地貌的“龟峰”,虽不如武汉龟山出名,但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弋阳县城郊,总面积135平方公里。风景优美、奇峰如画,集自然精华、纳人文风采,聚天下名山雄奇、俊秀为一体,是一处魅力无穷的旅游区。 “龟峰”远望极象一只硕大无比的昂首巨龟。为“古十六峰八大景”之一,被誉为“丹霞标本”,吸引了历代文人政要。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叹说:“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在流传下来的《徐霞客游记》中,有关龟峰的游记篇幅与黄山、庐山、武夷山等名山游记等同。明代诗人高明则称“若教移向幽燕地,殊胜长城壮汉关”。意思是说龟峰若处在如河北幽燕胜地,其旅游价值比长城还好。
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也有龟峰的传说:传说有一只大乌龟,长期潜在黄河水底。它神通广大,可滚动巨石,可犁通河床,故称“神龟”。 有一天,它在孟门山下的河底翻动巨石,正巧碰上神牛奉禹之命往山上拉运巨石。神牛不知它拉运的那块巨石正是神龟翻动的巨石,惊动了神龟。神龟大叫一声,跳到东岸,翻动河水,显出一道金光,这又惊了神牛。神牛放开巨石,随着一声巨响,一下跳到河的西岸。民众又来上工,只见神龟和神牛都不能动了。后来神龟变成了神龟峰,神牛也遵从禹王旨意变成了镇河石牛。如今两峰隔河相望,站在两峰之上均可望见黄河。
在中国其他很多旅游胜地,远望像龟鳖的险峰、巨石、岛屿,如碧波浩淼的太湖有一个外形象鳖头的半岛,这就是太湖一景,著名的风景区“鼋头渚”,这个鼋头来历被编成很多故事流传。广东河源有一名胜“龟峰塔”,至今仍耸立在龟峰山上;这里也是古动物与古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曾多次发现龟化石与巨鼋。彩图2 为龙头龟与无锡“鼋头渚”鼋的铜像;彩图9 为湖北武当山道观前巨大石龟雕像:彩图11为广东丹霞鳖形石与“老龟探海”景观;彩图1—32为江苏徐州龟山西汉墓及出土的龟印;其墓地上建筑也是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