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豫南一个千年古城盛传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老农清早犁田时,碰巧抓了一只大甲鱼,他知道甲鱼价格很贵,就拿到集市上卖,因这只大甲鱼色泽、品相均属上乘,甲鱼商贩们争相购买,最后这只1.5公斤多重的甲鱼卖了1800元,老农喜滋滋地拿着一沓钱回了家,他逢人便说:“一只老鳖卖了个老水牛的价!”
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就是在素有豫东南“小苏州”和“鱼米之乡”之美称的河南潢川县。史料记载,潢川县古称光国,西周初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战国“四大名君”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里,唐朝武德三年置光州,民国二年,改光州为潢川县。可以说,潢川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
那为什么会在潢川这个千年古城盛传老农买鳖获千元的故事呢?因为潢川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类型多样,以水稻土为主,光热资源充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水源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大量的优质生物种群,潢川甲鱼就是其中的一种。
甲鱼在潢川又称中华鳖、马蹄鳖、老鳖、元鱼,属两栖动物,在历史上曾有大量养殖的记载。历史积淀的独有甲鱼养殖方法,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潢川甲鱼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外表轮廓呈倒马蹄形,体形偏薄,背脊平整,腹部为黄白色,背部为黄绿色,裙边宽而厚,四肢爪子排列整齐。其肉质纯正,细嫩鲜美,有嚼味,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优胜于其他种群。
据《光州志》记载,早在唐朝时,潢川县就有了“光州马蹄鳖压断街”的说法,清朝时,有专职人员在光州为皇室捉鳖烹制菜肴,使光州马蹄鳖与光州贡面、潢川金桂并称光州三绝,成为宫廷贡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潢川甲鱼被国家定为出口免检产品,潢川县外贸部门开始建池养殖,加上野生甲鱼,每年可提供商品鳖5.1万公斤,但仍无法满足出口和内地市场需求,价格开始攀升。鉴于现状,潢川县开始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来促进潢川经济发展这一课题。
上世纪80年代末,潢川县组织科研人员攻破了人工繁殖、加温养殖、人工配制饲料等一系列甲鱼养殖技术难题。1996年,潢川县加大力度发展甲鱼养殖产业,组织8家规模较大的甲鱼养殖公司,联合成立了中华鳖集团,加上市场畅销,潢川县甲鱼产业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名震全国,潢川县由此被誉为“甲鱼王国”,老百姓则戏称为“老鳖王国”。
数据显示:1997年的潢川县建有27个甲鱼养殖场,1254个养殖户,从业人员达2600多人,甲鱼养殖量达45万公斤,产值26100万元,上交利税4181万元。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市场需求旺盛,使上世纪90年代潢川甲鱼的行情炙手可热,最高每公斤可以卖到1360元。据说,1996年夏,潢川甲鱼养殖规模最大、养殖最为集中的黄寺岗镇,有一个叫李开炯的甲鱼养殖户将家养的1500多公斤甲鱼销给了湖北一客商,当时百元钞市面上不是太多,这个客商用麻袋装着一捆捆的拾元钞来到李开炯家,当时这150万元钱仅点数就花了很长时间。
2012年,潢川甲鱼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这是为潢川增添了一张极具分量的名片,也为潢川的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潢川县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潢川甲鱼”,已形成孵化、养殖、加工、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年产甲鱼400万公斤,产品远销上海、武汉、北京、杭州、广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销售收入3亿元,成为农民脱贫的重要引擎。来源: 河南说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