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渔业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人工渔礁以及海洋牧场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以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人工渔礁为代表的设施渔业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个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举、立体开发应用的海水养殖新局面。
(1)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具有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的特点,被视为现代渔业的代表。我国的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才从国外引进该项技术,经过10多年的消化吸收,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近些年来 我国工厂化养殖推广迅速,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辽宁等省, 平均产鱼15〜50千克/米2。工厂化养殖方式大体上可分为流水 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3种。国内以流水 养殖为主,其厂房多釆用轻钢结构,深色玻璃钢瓦,砖混墙体; 养鱼池为砖混结构和玻璃钢两种,池形有圆形、椭圆形、跑道 形、方形等,以方形居多,单池表面积为20〜100米不等,采用周边迸水、中央排水孔排水循环运转。
(2)海水网箱养殖 我国海水网箱养殖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网箱总数已超过120万只,但大多数为港湾内由松木板、竹竿和钢管等制成的传统结构形式网箱。为了发展我国沿海的深海网箱养殖,国内部分沿海省份,如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非常重视深海抗风浪网箱的发展。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合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 研究和产业基础设施开发,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海况条件,自行设计和研制了价格低、总体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的网箱设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深海大型抗风浪养殖网箱在 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等省数量较多。周长主要有奶米、50米两种,网深8〜12米,主要的养殖品种为大黄鱼、真鲷、美国 红鱼、军曹鱼、石斑鱼、黑鲳、鲈鱼和六线鱼等,养殖种类约30多种,年产量约3万吨,并形成了多处规模较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
(3)人工渔礁 我国人工渔礁的试验研究起始于197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北部湾投放了我国第一组人工渔礁。1981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在山东省胶南、蓬莱和广东省大亚湾、南粤沿海投放了人工鱼礁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由于受当时的财力及思想观念所限,人工鱼礁投人较少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001年2月广东省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设人工渔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议案, 带动了全国其他沿海省市(福建、上海、山东)新一轮人工渔礁建设和研究工作。
(4)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即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 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渔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 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 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美国于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1971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审议会上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的构想,1977—1987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1998年韩国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在庆尚南道统营市首先建设了核 心区面积约20千米2的海洋牧场(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初步成功。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迅速发展。出处:中国水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