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 燕子)这两天,全台湾都在心疼一只绿蠵龟。对它来说,被放归大海原本是“龟”生幸事,没想到放生它的人竟然穿透龟甲,挂了三块铁牌。这只绿蠵龟只要在海里游动,这些铁牌就会割伤它的后脚。原本健壮的它,因此后脚肿胀溃烂奄奄一息。这起事件也让台湾社会再度对“放生”争议展开讨论。放生这件延续了数百年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坏事?动物保护组织会建议民众不要放生的理由又是什么?且听台湾专家现身说法。
乌龟和蛇最常被放生
绿蠵龟是台湾珍贵的保护类动物,将它放归大海这件事本来充满正能量。不过,当你看到它的龟甲上挂着刻有“合家平安”的铁牌,大概就会觉得如此放生实在是讽刺。其实在台湾,各种陆龟、海龟都是最常被放生的动物。今年4月,高雄莲池潭龙虎塔旁120多平方米的乌龟池,就因民众长期放生,池内乌龟从60只暴增到600多只。“龟满为患”的情况下,大多数乌龟龟壳斑驳流脓,为“龟瘟”所苦。
最近另一桩与放生有关的新闻,是有人到台中南势溪放生大量毒蛇,有位老农在自家菜园被咬伤,差点命丧黄泉。台中“立委”颜宽恒因此怒斥这些未经申请的放生者是“不肖分子”。其实,放生毒蛇在台湾也不是新鲜事。南投鱼池乡1989年前根本没有眼镜蛇,但现在每到春夏季节,超大的眼镜蛇就到处乱窜,捉都捉不过来。之所以出现这种事情,就是所谓“爱心慈善人士”的放生行为所致。
据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的调查报告,台湾的放生活动大多数是寺庙主办。被放生的动物除了龟和蛇之外,通常还有各种鸟类、鱼类、青蛙和虾蟹等。不少动物原本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只因信众的“放生需求”越来越多,它们就被捕抓、运输、买卖再放生。在此过程中,动物伤亡几率颇高。
放生不应该脱离时代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主任陈玉敏告诉导报记者,“放生”是佛教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环,它本来是一种善意护生的实践和落实护生理念的方法。但现代人对“放生”的意义缺乏深入的省思,容易造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局面。陈玉敏认为,“放生”这个概念应当放在不同时代中进行检视。“放生”的做法或许在农业社会行得通,但放在当下,只会掉入现代商业操作的机制当中。“一捉一放,再捉再放,在这个产业链中,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要改变放生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陈玉敏举例,有些人觉得买一万只鱼放生到河川当中,就是一种积德行善。“那何不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帮助维护好这条河川本身的生态平衡,河川里原本的几千只鱼,甚至是在这个河川系统当中的鸟类、虫类、植物,都是你在无形中获得的功德。”
与佛教机构进行沟通媒合,把信徒的善款转投入生态保护,也能避免放生带来的问题。这样操作,能够在保护好野生动物的同时,满足信徒的需求。另外,台湾也有一些佛教机构将善款捐给偏乡学生,让他们能吃上营养午餐,“这未尝不是一种现代化的护生方式”。
动物栖息地已到极限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2004年作了一个《台湾宗教团体放生现象调查报告》,引发了台当局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研究会又作了一次报告,根据研究会的调查,从2004年到2009年,台湾各地的小型宗教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放生这种行为存在问题。但陈玉敏说,“政府”辅导宗教团体和改变民众观念都需要时间。台中、南投等地目前已有自治条例,对放生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近段时间来台湾放生“事故”频发,“说明动物的栖息地已经到承受的极限了”。陈玉敏告诉导报记者,这是一个大生态、大环境的问题。过去民众放生10000条毒蛇,可能不会看到什么后果,但现在放生10000条毒蛇,它们可能就会攻击人类。“因为大自然已经无力负荷,这才是每个真正有护生想法的人都应该重视的。”